孔子为什么说“子为父隐”?

孔子为什么说“子为父隐”?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具有很大的体系,它从亲情出发,其根本就在于“孝悌”,因此,在孔子看来,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看他对于至亲之人的态度,首先做到“孝”,说明孔子将孝道看得很重要。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里孔子强调“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直”,也就是说,孔子将父子亲情看得比普遍道德还要重要,也就是当情(这里主要是亲情)与理冲突的时候,选择情。

我认为孔子的父子之间的“隐”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假如父亲或儿子做了错事,法律要进行追究会导致父亲或儿子造成伤害,家庭破裂,那么选择帮助父亲避免父亲受伤害虽然是处于私利,但也是处于孝心和亲情之爱;

其次,这里仅仅强调的是儿子要帮父亲隐瞒,但并未说儿子就要帮助父亲继续去做这样类似偷盗的事情。也许儿子帮父亲隐瞒之后,另一方面能够多加劝止,帮助父亲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样才是更加合理的方式。也就是这里孔子包含了对叶公的反驳,认为儿子直接揭发父亲的行为不是“直”,当然能够看出儿子的大公无私,但只少他认为这有点不近人情,不念亲孝。

展开全文

第三,这里的举例是偷盗羊的事件,从道德层面上说不是很恶劣,但我们也无法看出孔子在其他事件上对情与理、亲情与道德所持的态度,比如父亲杀了人儿子否应当“隐”。因此按照情节轻重应当分别而论,在这里我们只能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在类似盗窃事件上,父为子隐是正直、孝义的体现。

第四,这里说的只是面对道德冲突的时候,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处理方式,是有条件的。如果不是父子,孔子并没有说应当掩盖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叶公说的一个人揭发另一个人的偷盗事件本身是合理的,正确的,但是要看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最正当的就是这两个人一个是被盗者,一个是偷盗者,那么揭发实在合理不过,一个令人不齿一个令人同情,被盗者势必要寻回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两个人是陌生人,那么这个陌生人发现偷盗事件可以选择置之不理,也可以选择揭发,若揭发了是维护道德,不揭发也不违背仁义;但如果这两个人是父子关系,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按照道德的要求,你可以揭发,也可以不揭发,按照孝和亲情的要求,你应当为父亲隐瞒,因此孔子认为这里你就应当选择不揭发,因此不揭发是孝道(仁的最根本)的表现,同时也不违背大的道德。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仁”是有级别的,按照亲疏远近有所不同,即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仁”的表现,比如子对父之间是孝,父对子是慈,兄弟之间是悌,朋友之间是义,臣对君是忠,扩展到陌生人就是博爱乃至仁民爱物了。因此,最重视的是“亲亲”。且不说这里父亲偷盗的是陌生人的羊,父与子之间是亲亲,而子与被盗者之间的仁也就是“博爱”,这就是“孝慈”和“博爱”的较量,孰轻孰重显而易见了;假若这里父亲偷盗的是自己的朋友的羊,那么冲突应该会更大一层,是“孝慈”和朋友之“友爱”之间的冲突,我认为依照孔子之间,选择还是在亲情一方。这种就接近忠孝两难全的道理了。

所以归根结底,这种选择的原因就在于孔子“仁”与“爱”的等级不同,“亲”为“仁”的根本。

不同意见者,可关注微信公众号:snnuszzs,共同探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