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下李光耀的家谱,颇为励志的李家四代奋斗史

李光耀是新加坡开国总理,执政30多年取得巨大成功,把新加坡从一个落后的小国变成世界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一般认为,李光耀是海峡华人的代表,俗称“香蕉人”,黄皮白心,外表和中国人一样,但是思想文化上却和西方人一样。

李光耀是第四代移民,他的先祖是地地道道是中国人,那么其家族是怎样去到新加坡并发迹的呢?

李光耀家的祖先是南宋末年的福建上杭县稔田乡李火德,李家后来迁移到广东梅县松口乡,后又逐渐迁至广东大埔县古野乡唐溪楼下村。

李光耀家是从他的曾祖父李沐文开始移居新加坡的。李沐文的父亲李立斌是贫苦农民,有五个儿子,李沐文是最小的一个。

李沐文生于1848年,6岁开始上学(私塾)。由于家贫,沐文16岁辍学开始外出谋生,坐船三个月来到了新加坡。

当时的新加坡是英国殖民地,商业比较繁荣,当地很多人都是早年下南洋谋生的华人。李沐文在新加坡举目无亲,唯一能想到的谋生手段就是说书讲故事,他还买了一些道具,比如锣鼓等,敲锣打鼓来吸引顾客。说的故事主要是《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以及清代的一些文人作品。

由于下南洋的华人普遍水平很低,识字的很少,李沐文的这个微型街边“剧场”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于是,李沐文就收获了在南洋的第一桶金,赚到了一千多块“叻币(英国在当地发行的货币)”。

有了这一千多块钱,李沐文又去缅甸往新加坡贩卖一种适合做根雕的树根,赚了一万多块。随后李沐文租用轮船把泰国的大米卖到福建广东沿海,又把中国中药材卖到南洋。两年多时间,李沐文已经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

李沐文富裕以后也没有忘记父母和乡亲们,经常托人往家里带钱,还给家乡同族的贫困家庭一些接济。

李沐文十八岁这年,没有听从父母的意愿回乡结婚,而是在一位客家老乡的撮合下与当地一位华人女子萧氏结婚。当然,李沐文结婚前写家信详细介绍了萧家,并取得了父母的同意。

萧家是更早的华人移民,在当地经商。这桩婚姻使得李沐文在当地生根、落脚。

第二年(1867年),萧氏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李沐文高兴坏了,给他取名云龙,号犹虎,意为生龙活虎,前途无量。

李云龙7岁开始上学,由于当时新加坡没有华文学校,李沐文就把小云龙送到了英文学校上学。可以说,这一步是后来李家成为海峡华人的关键。当然,作为一个读书人,李沐文在家里经常教小云龙学习《三百千》等传统文化。

李云龙一直在英文学校念书,一直到16岁毕业进入了新加坡船务公司。看到儿子很有出息,李沐文也很欣慰,但是却突然患病。患病后的李沐文回家乡广东治病,最终第二年去世,年仅36岁。

李云龙事业蒸蒸日上,后来成为新加坡船务公司的经理,和一位印尼华侨的女儿邱小姐结婚。1903年,李家在新加坡的第三代人出生,取名进坤,意为树立雄心壮志,扭转乾坤。

李云龙从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对英国文化、英国海军比较崇拜,因此,李进坤被送进英文学校接受教育。李云龙也没有像父亲那样给儿女灌输中华传统文化。

李进坤从英文学校毕业后,进入洋人的壳牌石油公司,成为一名跨国公司职员。李进坤在石油公司地位高和待遇好,一直干了30年,直到退休。

李进坤19岁时与15岁的华人姑娘蔡认娘结为夫妇,第二年有了儿子,取名光耀,意为光宗耀祖。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李光耀不但光宗耀祖,还改变了新加坡的历史,在世界上都有重要影响。

说来也怪,李云龙小时候曾被父亲李沐文灌输中华传统文化,反而更崇拜英国文化,尤其是强大的英国海军。李进坤从小没有接受任何华文教育,反而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李光耀六岁的时候,李进坤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把李光耀送入华文学校,接受华文教育。

李云龙知道后很生气,在李光耀8岁时把他送入了当地一所很知名的英文学校。

李云龙在给孙子李光耀填入学表格时,本来填入的是英文名Harry,但是受过两年华文教育的李光耀竟然死活不同意,又哭又闹,最后,李云龙只好妥协,把名字改为Lee Kuan Yew,这也成了李光耀用了一生的英文名。

12岁时,李光耀考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初中部),18岁(1940年)时考入本校高中部。日本占领新加坡后,学业中断,战争结束后,李光耀获得英国女王奖学金,赴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

1949年,李光耀毕业,获得律师职业资格。1950年,李光耀回新加坡工作,并且参与政治,支持劳工群体,谋求马来西亚独立,成为马来西亚、新加坡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展开全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