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第四次国家公祭重要节点,《国家记忆》推出了《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专题内容,将国史同步与社会热点彼此融合。12月14日晚20:00,《国家记忆》推出了“南洋泣血”专题视角,深刻揭秘日军“慰安妇”制度暴行,一位曾经的“慰安妇”揭开了一段她尘封50年的不堪岁月。岁月留痕,正义有声,国史的记忆,于国人担负着一个不可忘却的国家责任。
同时,节目一直紧扣重大时间节点,香港回归20周年之时推出《紫荆花开》;五一劳动节期间推出《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八一建军节期间推出《1964大比武》;在特朗普访华时推出了《跨越大洋的握手》等。
如在中央特科成立90周年之际,节目组传承红色基因重推《红色堡垒》,讲述9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建立红色堡垒的隐秘往事。2017年12月是1977年恢复高考40年,节目组在全国采访了20多位亲历者推出了《高考1977》,在一些老三届和新三届观众中获得了不小反响。
再比如去年10月10日,正逢中国航天事业六十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国家记忆》节目组制作推出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专题,以全新的高度刻画了钱学森和第一代中国航天人的爱国与奉献,诠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航天强国发展道路上的中国航天精神。
央视最年轻的品牌栏目,被纳入国人必看节目单
作为2017年的新栏目,《国家记忆》自开播便连续两个季度进入央视栏目综合评价排名前三十,第三季度更是跻身前十,成为央视最年轻的品牌栏目,已被纳入观众必看节目单。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也显示:2017年《国家记忆》节目观众规模达到6.17亿人,全国近半数电视观众观看过该节目。
数据来源:CSM全国;4+;2017年4月至11月17日,周一至周五;节目首播时段
截至2017年11月底,近两个月内,累计观众到达率23.3%。单集节目最多的人数规模超3500万,受众特点在集中高学历、高互动、高粘性的同时,人均收视分钟数,全国网提升43%。作为央视黄金时段唯一一档高收视专题节目,《国家记忆》在提高节目品质内容的基础上,也有效提升频道时段收视,助力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在黄金档冲入前5名。
直击观众内心的利器是“真实”。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国家记忆》从国家档案馆和各地档案馆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深入挖掘尘封多年的档案,在诸多细枝末节中追踪国史的本源,让观众更加直观、全面地认识历史。
其中,纪录片《红色堡垒》开创了数个行业创作先河,如首次介绍在中共隐蔽战线的情工人员为了保卫党的事业默默奋斗的事迹;首次展示中央特科的完整建制;首次揭秘中央特科情报员的活动方式、规律和准则;首次揭秘中共中央第一部电台的诞生……节目播出之后,各位历史和电视专家从专业性和艺术角度都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这是第一部权威系统反映中央特科、隐蔽战线内容的纪录片,可以说填补了空白。”
但每期制作并不局限于“真实”。以《高考1977》系列专题来看,这一系列从宏观上全景展现中国的高考从废止到恢复过程中的历史进程,又从细节融入史实严谨的历史叙事和充满感情的个人记忆,以真实的历史影像、档案,更抓取亲历者的亲身口述,利用影像技术从视觉、感官等多维手段,带领观众回望那场竞争最为激烈的深冬高考。
20世纪80年代,英美文化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新历史主义。以“真实”著称的纪录片,成为了新历史主义重要的创作实践领域之一。在历史观和思想层面上,《国家记忆》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新历史主义的思想出色地结合起来,通过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切入叙述,将严谨详实的史料进行筛选、鉴别、整理、编排,从历史人物的微观视角出发,运用虚拟演播室先进的多元重构影音手段,以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建构对于历史的认识、理解和想象。
为了拉近节目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节目组在每期专题中都会邀请一位“主讲人”,已然成为重要的“点睛之笔”。大多数“主讲人”都是观众所熟知的人民艺术家,业已成为《国家记忆》的符号性化身。
不少饰演过“领导人”的“主讲人”,使观众既能从当下历史出发,理解历史的全貌,并又能够从演员的着装、口音、行为举止等细节,感受历史的逼真性。2017年以来,节目组已邀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焦晃、马少骅、鲍国安、刘劲等担任主讲人,倾情讲述历史故事。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遗余力创新节目呈现
“如何正确把握好史实的权威性与严谨性,并且还要去挖掘出历史人物的细枝末节,寻找珍贵的档案史料。”节目制片人贺亚莉坦言,这是《国家记忆》在创作过程中的最大挑战。而在节目形式和制作技术手段上,节目组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创新,将其经验概括为“四个一”:
一要有一个好的选题。一个好的选题要具备三个特点,即新闻性、事件性和重要性,把历史事件和当下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二要有一个好的讲述。好故事是讲出来的,通过明星主讲人和事件亲历者的讲述,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三要有一个好的制作。节目组与多个国家级的学术单位合作,保证史实的权威性;从国内外很多档案馆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视频资料,力图做一个有担当的中国历史影像资料视频库;强化文案的写作,结构编排,影像设计,充分利用虚拟技术,采用先进的虚拟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回历史场景;应用逼真的全息影像和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历史关键细节;多种视觉元素的融合,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打破历史纪录片沉闷单一的色调。
四要有一个好的编排。对栏目进行了电视剧情化的创新编排,让观众从周一到周五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收看《国家记忆》的一个主题。这其实冒了很大风险,如果内容不好,这周的收视都不好,但是反过来如果选题好,又会达到累加的传播效果。
2018年将至,《国家记忆》在节目模式、内容题材等方面将进行一系列升级。在借用敏锐的新闻性提前预判选题的必备功课外,将开拓一些紧扣重大事件节点的选题,诸如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等。
在节目形式上, 2017年《国家记忆》拓展了三维虚拟动画技术去还原历史场景,在2018年会寻找先进性的电影技术制作手段进行搭载,将《国家记忆》的国人亲身虚拟感更上一层楼。
恰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所言:“《国家记忆》回答了三个问题,国家台就应该做国家台的事,电视台就是该做专业的事,人就应该做当下的事,当代就应该对得起前人和对得起后人的事。”
确实,《国家记忆》汇聚了一群在中国有情怀、有责任感的电视人,这在娱乐盛行和营销过度的电视时代,尤为珍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