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珏(?—1280), 南宋名将。张珏魁伟而有谋略,善用兵和处理政务。
张珏18岁到 合州(今 重庆 合川)新驻地 钓鱼城(今合川城东北)参军,因多次建立战功,升为中军都统制,被人称为“ 四川 虓将”。
在开庆元年(1259)保卫合州的战役中,张珏作为副将与主将 王坚协守钓鱼城前后有九个月,多次打败蒙古军的进攻,蒙古大汗 蒙哥受伤死在钓鱼山下后退兵(参见 钓鱼城之战)。
王坚离开合州,朝廷以马千为兴元都统兼知合州。景定四年(1263),蒙古军俘获马千的儿子,屡以书劝降,马千动摇,朝廷乃任张珏为合州知州。十月,张珏升为 兴元府诸军都统制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合州知州。因为兴元府已被蒙古军攻占,都统制司和安抚使司也都移到合州。张珏上任后,积极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训练士兵,修整兵器,为保卫合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张珏管理严格,赏罚分明,立功即使是罪犯也重赏,犯过虽是至亲也绝不宽容,所以人人奋发,公私皆足。
忽必烈继续蒙古大汗位后,继续攻宋,围困、孤立钓鱼城,派重兵占据大良平山城(今四川广安),增筑虎相山城,时时出兵进攻梁山军(今重庆梁平)和忠、万、开、达诸州,农民无法耕种,士卒无法休整。
咸淳二年(1266)十一月,张珏派部将收复 渠州(今四川 渠县)州治所在的大良平山城、虎相山城。次年四月,蒙古平章赛曲赤提兵数万破重庆防线,取道出合州城下,张珏在款龙溪将船碇泊在江中,截断江面建成水城,进行抵抗,再次挫败了蒙古军的攻势。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市),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经济文化思想体系与南宋抗衡,大肆招抚南宋官吏士卒,连游民聚众入见也予以重赏,重用投降官吏,蒙宋之战转化为封建王朝更替的战争;于成都置四川行省,在以重兵进攻京湖的同时,加快了扫除四川障碍的步伐,以熟知四川军情的南宋降将随军进击、劝降,缩小对钓鱼城、重庆的包围圈,并隔断重庆与钓鱼城的通道,伺机而破。北面由青居(今四川南充东南)推进到汉初、定远(今四川武胜的太极湖和旧县),建立起武胜军和定远军,距钓鱼城约45公里。
咸淳八年(1272)四月,张珏又在与钓鱼城隔江的宜胜山(今合川北)筑城,用来加强钓鱼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军又进逼钓鱼城,张珏得到消息后,“乃张疑兵嘉渠口”,又“潜师渡平阳滩”,不仅击败了元军的进攻,又打破了元军想在马騣山、虎顶山建城的计划。
德祐元年(1275)二月,张珏升为宁远军 承宣使。五月,南宋又任命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重庆知府。又命他带兵来京保卫京城,但是入川道路已被阻断,诏令没有能送到。六月, 昝万寿以嘉定(今四川乐山市)降元,元军乘势推进,占据泸、叙、开、达、巴、渠诸州郡,合兵攻重庆,在长江、嘉陵江中架起浮梁,阻绝外援。元军自秋至冬围攻重庆,重庆援绝粮尽。张珏虽仍在守卫合州,但“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 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
次年,张珏为了解救重庆被长期围攻的状况,派部将赵安袭击元军的征南都元帅府所在地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南)。二月,又派张万以船舰载精兵从水路冲入重庆,以增援重庆守军。而此时,以恭帝与谢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朝廷,已向元军投降。五月,宋端宗在福州(今属福建)重建南宋政权,改当年为景炎元年(1276)。六月,张珏又派部将赵安、 王世昌等收复泸州(今属四川),元军被迫逐渐从重庆撤退,转而围攻泸州。同年十二月,张珏进入重庆任四川制置使,派部将张万、程聪领兵收复涪州(今重庆涪陵),又派张万到夔州(今奉节),控入川的门户,川东形势一度好转。
景炎元年(1276)年底,元军再次进攻四川,至景炎二年年底,先后攻占涪、万(今重庆 万县)、泸等州,集中兵力进攻重庆,并致书劝降,张珏不予理睬,闭城坚守。
景炎三年正月,元军加紧围攻重庆,张珏率兵出城迎战,遭到元军前后夹攻,宋军大败,退回城中。当晚,张珏部将赵安、韩忠显等开城门向元军投降,张珏率余部进行巷战,再次战败,回家想自杀,未成。于是,用小船载家眷从水路向东逃走,途中张珏又要投水自尽,被家人拦阻。元军追到涪州,张珏被俘。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张珏于安西(今陕西西安城东北)的赵老庵中自尽殉国。
文天祥得知,甚感叹,作《悼制置使张珏》诗云:“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竟何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