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方面则是一边备战,一边幻想着中国内战打起来。但是当时的国共两党已经结成抗日联合阵线,日本人等到“虹桥机场事件”后,才接受幻想破灭的现实 。
(张治中)
二、保护南京之安全。
1937年8月11日,蒋中正在南京召开绝密军事会议。会议讨论认为,在日本陆军1936年拟定的《对华作战计划》中,曾打算以5个师团的兵力,分别从上海和杭州登陆,对南京形成两翼夹击之势。既然日军早有进攻南京之意,为何我们不主动出击,拒敌于上海呢?
于是会议最终做出决定,对华东日军先下手为强,用沉船和炮火封堵江阴要塞,防止日军从上海溯江攻击南京。同时将沿江的日本舰船尽数截留,然后全歼驻扎于上海的日军。
主张先发制人最为强烈的国军将领,当数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他曾率军参加过1932年的淞沪会战,对上海和日军都比较熟悉,深知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因此,极力主张打掉日军的海军陆战队,消灭这个日军大规模登陆上海时的内应。
南京会议后,张治中便开始调兵遣将。除了让后备第2旅身着保安服潜入上海,进驻虹桥机场等重要地区外,还命令国军精锐第87和88师从南京和江阴向前推进,只等战斗打响即进入阵地。
国民军的调动,引起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警觉。为了一探究竟,8月9日,两个日军陆战队员强闯虹桥机场,想侦察里面的军力情况。结果被进驻的后备2旅士兵开枪打死,这就是著名的“虹桥事件”。
除了张治中,陈诚也支持在淞沪尽早动手。当时华北战局不妙,平汉线日军攻势凌厉,刘峙军团节节败退。如果任由华北日患长驱直入,一旦九省通衢的武汉落入敌手,那国民政府将更加被动。而在上海围歼驻沪日军,不仅能吸引华北方面的日军掉头向东,减弱华北战场压力,还能阻缓日军向中国腹地的推进速度。
(日军陆战队中的通讯兵)
三、上海的国际影响。
此外,蒋中正同意在淞沪先发制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利用对日战争,给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租界的西方人带来压力,让他们向西方传递日本的侵略行径,以获得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持和声援。
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8月11日绝密军事会议的部署,却被已经沦为汉奸的行政院秘书黄浚,第一时间透露给了日军。结果8月12日中午之前,不仅长江中上游的日舰全部在行动前逃往上海,日本军部也立即作出增兵上海的决定。
随着日军军队大量向上海集结,国民政府也只得抽调更多军队前往淞沪,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中日会战已不可避免。
8月13日下午,孙元良第八十八师先头营向八字桥方向推进,攻击目标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而日军陆战队得知增援即将到来后,也胆气大增,派出一个大队扩大布防范围,最终双方在八字桥头狭路相逢。随着国民军先头营少校营长易瑾下令开火,中日第一次大规模会战正式打响。
(参考资料:《论中国军队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