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期人类的娱乐活动比较少,埙无论是取材和制作都比较简便。因此,备受古代人们的推崇,并逐渐成为日常交际娱乐的主要手段。查阅中国古代典籍,音乐活动中对于埙的记载比比皆是。可以说,埙在古代就是人们文化娱乐活动的玩具。
史前时代的埙乐文化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最早的埙发现于甘肃马家窑遗址。这里发现的埙,不仅外形比较规整,并且还绘制有一些简单的图案,图案的绘制多数以动物的形象为主。后来,随着取火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埙的制作材质,逐渐出现了用陶土烧制的陶埙。这标志着人类已经从满足最基础的物质生活需要,逐渐向追求美的享受转变。虽然这一时期陶埙音孔的数量有所差异,有一孔和多孔的区分,但是在外形上都比较相似,大多是卵形、顶部有吹孔、底部稍平的形状。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埙直接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趋势。从外形上来看,古代人们比较钟爱于卵形、球形的器具形状。从声音上来看,吹奏埙所发出“呜呜”的声音,这种声音非常接近风声和动物的嘶鸣声,表现了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从埙表面的图案来看,在象形会意“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图案符号表达更直观更生动。因此,很多埙的表面都绘制有图案符号,有些还留小孔以方便携带。通过观察这些古埙,我们就能了解当时人们半农半牧的生活信息。
史前时代的陶埙,以西安半坡遗址陶埙(图2-1)、西安临潼姜寨遗址陶埙(图2-2)、郑州大河村陶埙(图2-3)最为著名。
图2-1 半坡陶埙
图2-2 姜寨陶埙
图2-3 郑州大河村陶埙
夏商时期的埙乐文化发展
自从“尧舜禹之变”和“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夏商周奴隶制社会,逐渐形成了“天子分封建藩”的礼乐制度。中国埙乐文化发展,就出现了很大改变。夏朝时期的埙,不仅在出土的数量上最多,而且制作质量和水准上也有明显进步。从埙的形状上来看,这一时期人们依旧比较偏向于卵形或则圆形,反映了人们早期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习惯。从埙的声音上来分析,中宫五行属土,土音具有独特音质,埙乐就在夏商时期的宫廷礼乐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从图案样式选择上来看,埙的图案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商代早期的埙,以泥质灰陶最为常见。到了商代晚期,白陶埙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当时是非常名贵的陶器。
夏商时期的古埙,以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陶埙(图2-4)、酒泉县丰乐乡干骨崖遗址陶埙、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的兔埙(图2-5)最为著名。
图2-4 玉门火烧沟陶埙
图2-5 郑州二里岗兔埙
秦汉以后的埙乐文化发展
在中国埙乐文化发展历程中,秦汉时期埙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复杂。由原来的卵形、圆形埙,逐渐演变为异型埙、人首埙和兽首埙。但是,埙的音乐性能却有所下降,玩具性逐渐显现出来。这时,人们不再注重埙的音色,而是更加注重其观赏性和玩赏性。特别是自汉代以来,埙乐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越来越弱。尤其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随着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一些外来乐器进入中国,使得古老的陶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沦为民间的玩具。秦汉时期的古埙,以甘肃武威王景寨乡汉墓出土的武威王景寨陶埙(图2-6)、新疆墨玉库木拉巴特遗址出土的墨玉库木拉巴特陶埙(图2-7)、河南巩县站街镇黄冶村一座唐三彩窑址的巩义黄冶陶埙(图2-8)最为著名。
图2-6 武威王景寨陶埙
图2-7 墨玉库木拉巴特陶埙
图2-8 巩义黄冶陶埙
埙的物形演变
埙的形状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有着密切关系,不仅反映出人们对埙的审美意识,也反映出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特点。虽然绝大多数埙是以卵形、圆形为主,但也有很多异形的埙存在,譬如鱼形埙、兔形埙、人头埙等等。
鱼形埙
鱼在中国古代有富裕的寓意,人们通常都将鱼看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因此,在埙的制作过程中,自然就将鱼的形状融入其中。最近的考古发现,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埙的形状相较于以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埙(如图3-1),全部都是以鱼的形状为模板制作和刻画的。虽然外形设计比较简单,却依旧能够表现出埙的乐器特性。其中,鱼嘴是吹奏所用的吹气孔,鱼尾则是出气孔。其中的代表,就是甘肃玉门火烧沟鱼形埙。
图3-1 甘肃玉门火烧沟鱼形埙
兔形埙
兔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很多神话故事中都有兔子的形象,甚至十二生肖当中兔子都占有一席之地。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对于兔子的钟爱。在埙的形状上,以郑州出土的旮旯王陶埙(如图3-2)为代表。这件兔子形状的陶埙,艺术形象成功之处在于外形简练,视觉语言生动,把兔子的外形用寥寥几笔就塑造出来了。
图3-2 旮旯王兔形陶埙
人头埙
以人头为模型制作的人头埙,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唐代被誉为大唐盛世,万邦来朝商贾云集,“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在唐朝都城长安的大街上,就出现了众多国家和民族的人物,尤其以胡人最为突出。正因为如此,唐代的埙有很多是以胡人形象设计制作。其中,以在陕西西安和河南巩义发掘出来的人头形状的三彩人头埙(如图3-3)为代表,这些人头埙盛大地描绘出了胡人的形象生。
图3-3 三彩人头埙
图案符号纹饰的演变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不断出现和发展。埙的图案演变,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譬如,古埙纹刻的植物图案大多以农作物为主,就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古埙纹刻的动物图案大多以鱼为主,则寄托着人们对富裕生活的美好向往。
蕉叶纹样(如图3-4)是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常见纹样,在周代时期应用比较广泛。这种纹样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具体的芭蕉叶为原型进行设计制作。在埙上纹刻蕉叶,体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形式,也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耕作的重视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图3-4 蕉叶纹样
图3-5 卷云纹样
图3-6 桃型指甲纹样
卷云纹样(如图3-5),也是古埙纹刻的一种图案。这种纹饰和其他纹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图案的连续性。它不局限于将一个图案纹刻到埙表面,而是将一个和多个图案重复纹刻到同一个埙的表面,使埙显得绚丽多彩,更具欣赏性和玩赏性。
桃型指甲纹样(如图3-6)红陶埙,是以桃子和指甲纹路为原型进行设计制作。作为一种比较原始的纹样,就是用手指甲在陶埙上面进行纹刺制作。这种奇特的制作方式,使埙表面更加具有触动感、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在图案上呈现的表情有趣味,在视觉上产生协调统一的效果,能够让人在触摸和使用的过程中感觉更加舒适。
埙乐文化的音色美
埙是中华民族“八音”乐器里面唯一的土质乐器,具有阴阳平衡五味调和的音色美。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对于埙的音色情有独钟。人们普遍认为,用埙吹奏的音乐古朴醇厚、自然和谐。不仅彰显出高贵典雅的气象,而且能够抒发苍凉悲壮的情怀。这种音乐特质,其它乐器无法取代。
埙乐文化的功能美
人类创造的一切生产生活器具,都是为了满足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需求。从利用纯天然石制埙,到制造和使用骨制埙和陶埙,乐器的功能作用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在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时代,“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就开创了“天人合一”的大道文明。按照“阴阳五行说”理论,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四时八节周期循环。东南中西北,五方五气对应五色五味。华夏神州居中土,对应黄色甘甜味。天有日月伴五星,人有血气循环通七窍。十二时辰阴阳变,对应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用乐器调节“天人合一”的关系,就形成了五调七音阶十二律吕的中国大道音乐文化。“神农氏尝百草教民稼穑”,是用五谷五味膳食调节人体健康。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则是大道文化音乐康疗的薪火传承。
《黄帝内经》明确记载:“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志怒喜思悲恐,对应五调角徵宫商羽。脾胃五行属土,是人体生命后天之本。“民以食为天”,人们通过吸收五谷精气才能维持生命健康。用埙乐进行“情志康疗”,就是调节脾胃饮食五味阴阳平衡。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取象比类融会贯通。道法自然,以乐礼敬天地,这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的根脉。金石土木丝竹匏革,八音和鸣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的“五音疗法”,就体现着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埙乐文化的情感美
天气地气阴阳交合生万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神州的黄河水黄土地,孕育出了古老的中国文明,也养育着黄皮肤黑头发的龙子龙孙。世界上唯一连续承传的古老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世界上唯一连续承传的古老文化,就是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穿越上下五千年时空的中国埙乐文化,传递着远古大同社会的天籁之音。
黄土地的儿女,血液里就激荡着黄河浪涛奔涌的交响曲,自然就会对埙乐情有独钟。朴实含蓄而又粗狂豪放,沉静哀婉而又苍凉旷达。跌宕沉浮,历经磨难,却总能在低谷中奋起。埙乐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蕴含着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埙乐艺术之美,体现着中国文化艺术之美。埙乐文化自信,就表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埙乐文化复兴,就兆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埙是中国独有的古老乐器,伴随着中国文明兴衰沉浮的历史演变。所谓“乐药同源”,中国埙乐文化发端于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起初是为了实现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天人合一”。自从“尧舜禹之变”和“夏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就出现了“乐药分化”的“术业有专攻”。于是,埙乐就变成了“天子分封建藩”等级礼法制度的礼乐。宫廷乐师的乐器制作工艺和演奏技艺不断提高,却改变不了埙乐文化逐渐衰落的趋势。“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直到“洋务运动”的西方音乐文化冲击,都只是埙乐文化衰落的外因。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法术万变道不变。以西洋音乐理论评判中华民族音乐的现代音乐家,往往侧重研究中国埙的制造工艺和音律性能演变,而忽视了埙乐文化的大道根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丧失了民族文化特质的音乐艺术就无法立足于世界。1984年,民族管乐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使中国古埙首次登上现代的世界舞台,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这种“出口转内销”的传播效应,就在中国产生了埙乐文化复兴潮。
西安半坡遗址陶埙和临潼姜寨遗址陶埙的相继出土,进一步推动了“关中自古帝王州”的埙乐文化复兴潮。直至今日,西安依然遥领中国埙乐文化风骚,堪称“埙乐之都”。历史的偶然,自有上下五千年周期轮回的必然。从原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直到现代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关中自古帝王州”的百姓大众就世世代代传承着中国埙乐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就是埙乐文化复兴服务于全民健康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埙曲欣赏
埙 曲 《秦 韵》
演 奏 相隋柱 杨 晔
本期编辑:杨 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