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晚年丧子才懂:张翠山被逼死,张三丰理应出手、大战群雄

金庸晚年丧子才懂:张翠山被逼死,张三丰理应出手、大战群雄

发布时间:2024-09-18

金庸的武侠小说表面上讲述的是江湖恩怨,实际上却反映了现实生活。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金庸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将小说中的江湖描绘得栩栩如生,令读者们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金庸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正如他在《后记》中所写的那样:张三丰看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书中描述得太浅薄,真 实生活中并非如此。

金庸为何会这样说呢?这与他的长子去世有关。

一、晚年丧子

金庸共有三次婚姻。

在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后,金庸于1956年5月1日与第二任太太朱玫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金庸和朱玫共同创办《明报》。

为提高报纸销量,金庸开始在报纸上以连载的形式刊登自创的武侠小说。

意外的是,《明报》最终倒闭了,但金庸的武侠小说却风靡大江南北。

随着这些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金庸的名字也因此声名远扬,成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

然而,武侠小说的成功并没有给金庸带来长久的快乐。

他与朱玫的矛盾逐渐加剧。

一年后,朱玫的一位朋友告诉她,经常在一家咖啡店看到金庸与一位女服务员关系暧昧。

得知此事后,朱玫当即查证,金庸也承认了,只因为那个女服务员长得很像女明星夏梦。

虽然金庸坚称只是精神出轨,但个性极强的朱玫很快提出离婚。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

此时,身在美国的金庸之子查传侠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之中,得知父母闹离婚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的查传侠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金庸的长子,查传侠曾因继承了金庸的写作天赋而备受关注。

在他11岁时,曾写过一篇名为《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的作文,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也成为金庸的骄傲。

失去查传侠后,金庸一度消沉,甚至想追随爱子而去。

丧子之痛令他刻骨铭心,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后记》中写道,关于张翠山的死,张三丰表现得过于浅薄。

二、张翠山自刎

张翠山英俊潇洒、聪明灵慧,是张三丰最为喜爱的弟子。

因缘际会之下,张翠山与天鹰教的殷素素、魔教的谢逊在冰火岛共度了十年。

当张翠山重返武当山参加张三丰百岁寿宴时,他已与谢逊结为兄弟,并与殷素素成婚,育有一子张无忌。

多年未见,张三丰见到视如己出的张翠山,自然欣喜不已。

然而,接下来的事连他也始料未及。

少林、昆仑、峨眉、崆峒等门派齐聚一堂,数百人涌入三清殿。

他们不仅打翻了武当派的桌子,还当面指责张翠山。

原来,谢逊早年滥杀无辜,并夺得了令群雄垂涎的屠龙刀。

得知张翠山与谢逊结拜,以及谢逊的藏身之处,群雄索性不顾张三丰正在庆祝百岁寿宴,大闹三清殿。

不幸接踵而至,当张翠山得知殷素素间接害了俞岱岩,悲痛欲绝,选择自刎。

殷素素也随夫君而去,留下奄奄一息的张无忌。

书中写道,众人内心复杂,都向张三丰告辞,心中阴云密布,觉得武当派从此不会善罢甘休。

宋远桥红着眼送走宾客,回到大厅时已泪流满面。

大厅内,武当派众人痛哭失声,峨嵋派等人也最后离开。

随着各派离去,张三丰终于落泪,原文写道:“翠山,翠山,你拜我为师,临去时重托于我,可是我连你的独生子也保不住,我活到一百岁有什么用?武当派名震天下又有什么用?我还不如死了的好!”

这一章名为“百岁寿宴摧肝肠”,讲述了张三丰百岁寿宴上的多重打击。

虽然剧情看似合理,但正如金庸所言,张三丰的表现确实过于平淡。

笔者认为,虽然张三丰修炼了近百年,但在爱徒惨死、徒孙命在旦夕、百岁寿宴被毁的情况下,他不可能让各门派轻易离开。

或许,让张三丰在这个情节中有所作为,效果会更好。

三、张三丰出手

笔者的观点并非无稽之谈,张三丰确实有理由出手。

首先,少林寺的空字辈高僧在张三丰面前颇为无礼。

俞莲舟曾直斥空智觊觎屠龙宝刀,并心怀不轨。

空智不仅当场打碎了张三丰的桌子,还言语挑衅。

原文写道,空智大怒,一掌拍碎木桌,木片纷飞,威力惊人。

他大声喝道:“久闻张真人武功超群,无奈今日我们便要请教一番。”

当群雄齐刷刷注视张三丰时,他仅微微一笑、未予表态。

然而,随着张翠山自刎、空智再度狂言,张三丰即便再有涵养也会出手,绝不可能令少林等派全身而退。

但作为一代宗师,金庸可以适当描写,让张三丰独斗空智、空闻、空性三大神僧。

如此,不仅能充分表达张三丰对张翠山之死的悲痛,也能增加张三丰的出手次数,让读者们见识到“陆地神仙”的风采,使《倚天屠龙记》更加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