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建筑与园林艺术欣赏【之三】——园中之园谐趣园

http://s10/mw690/542c870dtd59cb738c879&690

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名“惠山园”。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南巡至无锡惠山时,非常喜爱惠山寄畅园的美景,命随行的宫廷画师临摹制图。回京后,命督造颐和园的内务府大臣三和在万寿山东面仿建无锡的寄畅园。工程完工后,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曰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东麓,名曰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奇趣。”这就是惠山园的由来。嘉庆十六年(1811年),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遂改名为“谐趣园”。

地仅数亩的小园,趣味究竟在哪里呢?

http://s6/mw690/542c870dtd5b064528dd5&690

【谐趣园平面示意图(本人绘制)】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过“紫气东来”城关,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东北方向行进大约百米,有一座面阔三间的宫门,这就是谐趣园宫门。

宫门坐东朝西,东接一包厦。宫门的屋顶造型颇为考究:南面为硬山式样,连接三间小值房。北面为歇山式样,与游廊相勾连。这种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建筑手法,正是中国明末著名造园艺术家计成在《园冶》书中所言:“构园无格”、“巧与因借”的生动体现。

http://s16/mw690/542c870dtd5b0f18bebff&690

▲P01

http://s13/mw690/542c870dtd5b0f1b9822c&690

▲P02

http://s16/mw690/542c870dtd5b0f1e5d1bf&690

▲P03 谐趣园宫门紧临一条幽深狭窄的山路,两侧古树遮天蔽日。游人至此会感到空间过于狭小,视野非常闭塞。这正是园林设计者有意而为之。

当游人带着疑惑的心情拖着沉重的脚步迈进宫门时,眼前豁然开朗。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视觉对比,让游人体验到园林设计者的造园意境,感悟到谐趣园小中寓大的奥妙所在。

明朝的文震亨在《长物志》里写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进入宫门,眼前的亭台楼阁、一潭碧水,以及池边的垂柳好似一头浓密的青丝垂在水中......http://s1/mw690/542c870dtd5b157cbee70&690

▲P04 进入宫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池塘对面的“饮绿”、“洗秋”,都是卷棚歇山式灰色屋顶。其精妙的采用了对比、反差的设计方法:

1).

“饮绿”是个四方亭子,红色的台基上是绿色的柱子和绿色的围栏,与“饮绿”这个名字很契合,整个亭子由几根方形石柱支撑着立在水中。“洗秋”的建筑体量比“饮绿”大一倍,厚重的石砌台基上是红色的围栏和红色的柱子;

2).

“饮绿”小巧玲珑,婷婷玉立;“洗秋”厚重踏实,沉稳端坐;

3).

“饮绿”的屋顶朝向是南北方向,“洗秋”是坐东朝西,但对联和匾额都是朝向宫门位置;

4).

“饮绿”和“洗秋”在南北方向并不在同一轴线上,避免了机械、死板的构图,同时使建筑在前后左右更有层次感,更加生动;

5).

“洗秋”的前面有一棵歪倒在水面上的大柳树,在炎热的夏天,它的枝繁叶茂把“洗秋”遮挡了一半,碧绿茂密的柳叶更减少了“洗秋”的红色所带来的燥热程度。

二者的鲜明对比使园林的建筑丰富多彩。

http://s8/mw690/542c870dtd59cb7fee617&690

▲P05 夏季的谐趣园,许多游人来到这里赏荷、观鱼、歇息、纳凉,非常惬意。http://s8/mw690/542c870dtd59cb90d1fe7&690

▲P06

http://s13/mw690/542c870dtd5b15b4e8a4c&690

▲P07 冬天的谐趣园里非常宁静,游人很少,只有几个和我一样对谐趣园非常执着的摄影爱好者。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那棵歪倒在“洗秋”面前的大柳树不在碧绿,树叶全部掉光,再也遮挡不住“洗秋”的身材。这时,红色多了一些,带给游人们些许的温暖。

http://s3/mw690/542c870dtd5d7a5964052&690

▲P08 这是进门后右首的曲折回廊,四角攒尖的亭子叫知春亭。

http://s1/mw690/542c870dtd5d7adde4cb0&690

▲P09 随着游廊的婉转迂回,对景、框景到处都是。三步一亭、五步一景、步步见水、移步异景。

http://s14/mw690/542c870dtd5d7a5ba5dbd&690

▲P10

http://s14/mw690/542c870dtd5d7a5f1ca6d&690

▲P11 身在知春亭,回头向宫门望去......

http://s15/mw690/542c870dtd5d7a615ed9e&690

▲P12 知春亭的北面是澄爽斋,是一座卷棚歇山式建筑。

http://s7/mw690/542c870dtd5d7a63aa856&690

▲P13 站在知春亭里面,东南方向是“引镜”,“引镜”的东面是一座大约4米长的小石桥。http://s1/mw690/542c870dtd5d7a666cd20&690

▲P14 东北方向是“饮绿”。

http://s2/mw690/542c870dtd63cbe1fece1&690

▲P15 那棵歪倒在水面的大柳树枝繁叶茂,把“洗秋”遮挡得严严实实,水面下的红色锦鲤清晰可见。

http://s9/mw690/542c870dt7bc8c3da6608&690

▲P16 站在“引镜”前面的游廊处回头望去,曲折的游廊和知春亭里非常宁静。

http://s3/mw690/542c870dt7bd2df99cd62&690

▲P17 有一个问题:整个谐趣园有十三处建筑,全部由游廊串起来了,唯独这里没有游廊。为什么呢?

我猜想:这个游廊的缺口位于整个池塘的出水口位置,或许古人在这方面有什么风水上的说法、讲究。我个人觉得,如果所有建筑完全被游廊串起来,会比较死板,会显得比较沉闷?如果您知道答案,就请您多指教啦。或者,等我有一天找到答案,我再告诉各位朋友。

后溪河的水象山泉一样从玉琴峡淙淙汇入池塘,使荷花盛开,使锦鲤畅游,使垂柳枝繁叶茂,使游人心情愉悦。这股山泉完成了它的使命以后,静悄悄地从这座小桥下面向南流出谐趣园,经过颐和园东宫门前的小河,与昆明湖东堤的二龙闸(东闸)放出来的湖水汇合,一起向东流入畅春园、圆明园。看到没有,图片中的亮点位置就是哦。

http://s15/mw690/542c870dtd68cb113239e&690

▲P18 后溪河水绕过万寿山后山,穿过东部的园林,进入谐趣园,然后再流出谐趣园,与昆明湖东堤的二龙闸(东闸)放出来的湖水汇合,一起向东流入畅春园、圆明园。

http://s2/mw690/542c870dtd600b8eb3211&690

▲P19 如图所示:1750年,昆明湖新建了三座闸门。平时,三闸关闭,拦蓄湖水。如果京师用水,打开南闸,水从北向南流入京城;如果园林用水,则提东闸放水东下;如遇大洪水,则提北闸泄水入清河。这是北京最早的人工水库。

http://s2/mw690/542c870dtd68cdc9126c1&690

▲P20

http://s9/mw690/542c870dtd68ce3dc8028&690

▲P21

http://s13/mw690/542c870dtd68ce43245ec&690

▲P22

http://s3/mw690/542c870dtd68ce49abdd2&690

▲P23 从“饮绿”亭子向北看,涵远堂非常显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的体量巨大,建筑规格是谐趣园等级最高的,但感觉该建筑的正面过于简单,缺少一些衬托性附属物,植物的搭配也过于单调,更缺少层次、缺少神秘的色彩。这一疑问留待后面的博文详细说明吧。

http://s5/mw690/542c870dtd68ceb3d5e44&690

▲P24 很喜欢这曲折、幽静的游廊,还有游廊上的彩画。

http://s9/mw690/542c870dtd5ec7eeaf6b8&690

▲P25

http://s3/mw690/542c870dtd5ec81539d02&690

▲P26 一直以来非常喜欢这三棵大柳树。只要来谐趣园,一定要在这里逗留许久,左瞧瞧右看看,向前瞅瞅,回头望望。卡片相机噼里啪啦地拍几张,意犹未尽,又举起单反......再次举起单反......

http://s7/mw690/542c870dtd59cc4486f46&690▲P27 仔细端详,细心品味,似乎悟出一点点古人在这里的设计技巧。这三棵大柳树的排列位置很有意思,是不规则的三角形。二棵树沿着水岸依次排列,和游廊的走向平行,感觉就是知鱼桥的一种延伸。无论是从这边看过去,还是从那边看过来,都是如此。

炎热的夏天,躲在这三棵大柳树下纳凉、赏景,多惬意啊。更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多幽静,多高雅!

http://s12/mw690/542c870dt7bceba02d35b&690

▲P28

http://s8/mw690/542c870dtd61344068cf7&690

▲P29

http://s1/mw690/542c870dtd68cfa7309f0&690

▲P30 http://s14/mw690/542c870dtd628c721f35d&690

▲P31 这里就是知鱼桥,真是观鱼的好地方。谐趣园中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它桥身平直,贴近水面。栏杆低矮,便于凭栏观鱼。瞧瞧,桥下面的红色锦鲤多逍遥、多自在呀。你或许会问:“你又不是水里的锦鲤,你怎么知道它们很自在呢?”我的回答是:“因为我站在知鱼桥上呢,所以知鱼呀。”

“知鱼”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同游濠上时观鱼取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庄子说,鱼儿在水里游得真快乐。惠子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反驳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好精彩的反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实在有趣!

http://s6/mw690/542c870dtd68d0b541a75&690

▲P32 从网上还看到一个“知鱼桥的传说”故事,也一并介绍给大家吧,希望朋友们喜欢:

当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次住在无锡寄畅园,且“喜其幽静,携图已归”,命人在万寿山下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造一座园中之园。

俗话说,皇帝动动嘴,老百姓跑断腿。没过几天,万寿山下就集中了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大伙儿挖湖堆山,建殿修堂,移来北方松柏,种上南方翠竹,湖边儿是五彩画廊,殿前是白玉雕栏……,园子造好后,果然是风光优美,玲珑可爱。

园子修得这么好,可把乾隆给乐坏啦。他经常在园子里赏景喝酒,大宴群臣。有一天酒喝多了,随口诌出一首歪诗来:人说苏杭赛天堂,我说此园胜苏杭。乐在此园当园主,哪个希罕做皇上。

这一来,谐趣园的名气可就传开了。很快传到在东海蓬莱岛修炼的两个仙人的耳朵里。开始,两个仙人以为这不过是夸张之辞,谐趣园再美,还能美过我蓬莱仙境去?后来听多了,就忍不住想到谐趣园走一趟,亲眼去看看。

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两位仙人骑着丹顶白鹤,离了蓬莱岛,来到谐趣园。举目一看,不由得暗吃一惊,果真是气象万千,不同凡响!

俩仙人只顾着欣赏园子里的美景,没想到惊动了一个看园子的老太监。他听到园子里有响动,心想:深更半夜的,莫不是有贼进来了?赶紧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提了根棍子从屋里走出来,一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儿正在园子里蹓弯儿呢。老太监刚要大喊一声,就听见一个老头儿说:“仙兄,我过去一直以为咱蓬莱的景色无与伦比,今天才知道,这人间的谐趣园并不比蓬莱差。”

老太监一听,知道不是凡人,哪里还敢叫喊,连忙藏在一块太湖石后边儿。这时候,另一个老头儿说话了:“仙弟说得极是,如此胜境,令人大饱眼福。不过,这园子由愚兄看来,还有美中不足之处。这湖里还应该加点儿什么,象现在这样,就显得有点儿空旷。”说完,把手里的龙头拐棍朝天上一扔,霎时祥光四射,云气蒸腾,那拐棍儿化作一条白龙,在谐趣园上空飞了几圈儿后,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

老太监看到这儿,惊得目瞪口呆。湖上多了这座桥,就象画龙点睛一样,谐趣园显得更美了。

那位仙弟也服了,顺着嘴儿说:“仙兄,您这桥加得还真是个地方儿,确实为园子锦上添花了。”

仙兄说:“此桥的妙处,离近了看得更清楚,咱们桥上走走。”

这功夫,藏在太湖石后边儿的那位老太监忍不住啦,就咳嗽了一声。

两个仙人受了惊,各自跳上一朵盛开的荷花,化作两朵祥云飞走了。

天亮后,乾隆来到谐趣园,一进门儿就愣住了,怎么湖上多了这么一座漂亮的石桥哇?老太监忙把夜里发生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一遍。乾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他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

那两只仙鹤没被仙人带走,就留在谐趣园的紫竹林里了,日子长了,就变成了两只铜仙鹤。后来慈禧听到了这个故事,觉得这是吉祥之物,就把两只铜鹤弄到了她居住的乐寿堂,现在还在乐寿堂前摆着呢。

http://s12/mw690/542c870dtd628c69b556b&690

▲P33 这里就是知春堂。怎么样,夏季的知春堂够清凉、够幽静的吧?那么冬天这里景色如何呢?

http://s9/mw690/542c870dhd6a189c78708&690

▲P34 寒冷的冬天,夕阳照在知春堂前,显得暖洋洋的,很惬意,还是很幽静。

http://s14/mw690/542c870dhd6a18a37a36d&690

▲P35 这个小的圆亭子叫“小有趣”。

http://s8/mw690/542c870dhd6a18a6e5977&690

▲P36 从另一个角度欣赏知春堂。

http://s1/mw690/542c870dtd59cbcca0090&690

▲P37

http://s5/mw690/542c870dtd59cbdbc2ac4&690

▲P38

http://s1/mw690/542c870dtd64fce9b7bc0&690

▲P39 湛清轩位于谐趣园最北端,面阔三间,四周出廊,顶部为卷棚歇山式,灰色筒瓦,乾隆时名为墨妙轩。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从内府所藏中挑选出唐朝褚遂良至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草各体书法作品,命人编校并钩摹刻石,嵌于墨妙轩内的廊壁间。墨妙轩书法石刻非常精细,神韵优于《三希堂法帖》刻石,乾隆皇帝非常喜爱。他曾命工匠细心拓印,装裱成册,分赐王公大臣,并将其命名为《墨妙轩法帖》。遗憾的是,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其毁于一旦,珍贵的法帖时刻也不知去向。

http://s10/mw690/542c870dhd6a204caf249&690

▲P40 涵远堂虽然体量够大,等级最高,但它前面实在是有些过于空旷、单调乏味,实在缺少情趣,无法和知春堂的陪衬设计相提并论。

http://s8/mw690/542c870dtd68d12b78ea7&690

▲P41 不过,涵远堂的匾额还是很有意思,上联:西岭烟霞生袖底;下联:东洲云海落樽前。

http://s4/mw690/542c870dtd68df0ab35b3&690

▲P42 站在涵远堂的前面,欣赏着冬日余晖照耀下的“饮绿”、“洗秋”。互为对景的造园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http://s10/mw690/542c870dtd677f3eb4389&690

▲P43 园内西北角,瞩新楼前面,有一丛绿竹。竹荫深处,有山泉从参差错落的叠石后面流入池塘。这道山泉来自万寿山后溪河的东端。由于万寿山东部原本在开挖昆明湖时就是人工堆砌的,地势原本就低。谐趣园正好借此低洼的地势,使池塘与后溪河形成一、二米的水位落差。每到夏季,在这一、二米的落差中,运用山石的堆叠,将山泉分成几个层次,使川流不息的水声高低扬抑,犹如琴韵。这就是玉琴峡,它水声淙淙,与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异曲同工。

http://s3/mw690/542c870dtd677f41e26e2&690

▲P44 这里就是瞩新楼的前面。到了夏季,后溪河的水犹如山泉从玉琴峡流出,经过这里,穿过小桥,就进入了开满荷花的池塘。

http://s4/mw690/542c870dtd68d16c34fe3&690

▲P45 瞩新楼前的小池边,盘覆着一束紫藤。

http://s4/mw690/542c870dtd68d2a5bfd83&690

▲P46 这里真是一步一景,移步异景。每次到谐趣园,味道都不一样,都有拍不完的照片:夏季的垂柳、岸边低矮植物、池塘的荷花好红色的锦鲤。冬季怎么样呢?

http://s1/mw690/542c870dtd68d378447c0&690

▲P47 今天5-6级的大风,把水面上的雪花刮得到处乱飞,心情如何呢?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远处是澄爽斋,寒冷的冬天,这里好安静哟!

http://s2/mw690/542c870dt061842ecefa1&690

▲P48 远景是游廊和瞩新楼,近景是太湖石和一座与地面平的小石桥。到了夏季,后溪河的水从玉琴峡淙淙流出,再从这座小桥下汇入池塘。

http://s3/mw690/542c870dtd68d2608d852&690

▲P49 乾隆时期,瞩新楼名为就云楼。1811年,嘉庆对此园的建筑布局进行了较大的添改,园林景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建筑的名称便改成了瞩新楼。瞩新楼的设计颇具匠心,构筑时巧妙地利用了园内外山体的自然落差,将该建筑设计成正面、背面截然不同的样式。在谐趣园园内瞩新楼是二层建筑,但从园外查看,却是一层的敞轩。这种依山顺势、因地制宜的营造手法,在颐和园内多次使用(如画中游景区的“爱山”、“借秋”),它是古人巧于因借,追求完美的精彩体现。

http://s6/mw690/542c870dtd68d224874f5&690

▲P50 在谐趣园园内瞩新楼是二层建筑,但从园外查看,却是一层的敞轩。

http://s6/mw690/542c870dtd68d2d19dde5&690

▲P51 炎热的夏季,枝繁叶茂的大柳树很漂亮哟。

http://s12/mw690/542c870dtd677c83f292b&690

▲P52 澄爽斋位于瞩新楼南侧,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卷棚歇山灰瓦顶,四周出廊,左右与游廊相连。澄爽斋东面有凸入水中的石砌月台,月台三面临水,上有青石栏杆。澄爽斋与知春堂、知鱼桥东西方向遥相呼应、互为对景,是园内重要的观景建筑之一。凭栏于月台之上,或品赏于斋案之间,谐趣园内环湖倒映的亭、廊、楼、榭,山、石、花、木等主要景点,如画卷纷呈,尽收眼底。

http://s9/mw690/542c870dtd68d4098bbe8&690

▲P53

http://s8/mw690/542c870dtd68d40ca9647&690

▲P54

http://s15/mw690/542c870dtd68d40f65e0e&690

▲P55 蜿蜒曲折的白墙灰瓦的园墙在鲜艳的游廊衬托下显得非常素雅、幽静。

http://s13/mw690/542c870dtd68d4120f5dc&690

▲P56

http://s5/mw690/542c870dtd68d415f1854&690

▲P57

以下是几张谐趣园内的彩画。彩画也分等级的,这里暂时不详细赘述了。

http://s1/mw690/542c870dhd6a1bd0b2cc0&690

▲P58

http://s14/mw690/542c870dhd6a1bd5263ed&690

▲P59

http://s7/mw690/542c870dh7bdcf95cb1c6&690

▲P60

http://s3/mw690/542c870dhd6a1bdf23982&690

▲P61

http://s5/mw690/542c870dhd6a1be3ea734&690

▲P62

http://s14/mw690/542c870dhd6a1be8b647d&690

▲P63

http://s15/mw690/542c870dhd6a1be99f50e&690

▲P64

http://s14/mw690/542c870dhd6a1bef7ffbd&690

▲P65

http://s15/mw690/542c870dhd6a1bf1e2b8e&690

▲P66

谐趣园以不规则的池塘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四周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从而使围合的空间,既具有向心的特点,又具有亲切、宁静、幽雅的感觉。

谐趣园包括山、水、石、植物与楼、台、轩、榭等各种建筑物,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等艺术于一体,利用对景、框景等各种造园手法,巧妙地实现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上乘境界。

【2013-2-25 23:10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