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修改/批改作文,我有独门秘笈……

曾看到过一项有100多名初中生参与的问卷调查显示,约96%的学生写好作文很少进行自我修改;而一项针对于100名语文老师的问卷调查显示,约85.5%的教师认为学生不会修改作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代替不了学生走路,老师也不能永远当学生的“腿”。

作文批改不应该是老师一个人的事,何不充分发挥学生资源的潜在优势,让学生品尝一下当小老师的满足感呢?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自我发现远比教师指出问题更加有效。

2

‌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倡学生自我修改/批改作文,通常从三年级开始。‌

1.在第一学段(1~2年级), 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

2.在第二学段(3~4年级), 重点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

3.在第三学段(5~6年级), 则强调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仔细翻阅三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你会发现单元习作训练中, 要求学生自我修改或者互相批改的语句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随便举几个例子:

再如:

★三下第八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写完后,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下第四单元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看看是否根据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写完之后和同学交流,看看有没有把“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活动》: “写完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们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

几乎每个单元习作要求的最后一行文字,基本上都是 “写完后和同学交流,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修改” 类似这样的语句。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内容《一张画像》。

这是1963年, 著名作家肖复兴还是一名初三学生的时候,他写了这篇《一张画像》,经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并获得了 叶圣陶先生的亲自修改。

这个内容值得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生再三阅读。书中写着 “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修改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书中呈现的正是当时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痕迹。我作为语文老师一边看一边想,我的学生如果这样写,我会不会发现这么多问题?如果发现了会怎样去改?给学生批改作文,我们肯定要向叶老好好学习。

但教材之所以安排这个内容,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让老师学习批改方法,而是我们作为老师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

消除冗长、避免歧义、删繁就简、务求准确、过犹不及等这诸多方面都是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循序渐进地把这些 “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段落结构等”修改的方法逐一教给学生。

习作批改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提升,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3

每篇习作都有着重训练点,在学生自评之前,教师可以出示一篇较好的范文或者下水文,让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目标要求。比如:

1. 内容方面。让学生看选材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同时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结构方面。提醒学生注重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是否照应,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是否自然。

3.表达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是否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看法;是否借助事例和描写来表达对写作对象的感情;是否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是否有恰当的环境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哪种细节描写尤为出色;语言表达是轻松活泼还是深情感人,等等。

4.……

修改和批改过程中,至少找出两个亮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做出相应的圈画,写上眉批和总批。

值得注意的是, 老师平时一定要上好“习作赏评课”,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一句话概括,就是 要让学生知道“好文章长什么样”,多元化,广角度打开学生的视野。

曾看到一个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讲过, 如今中小学教材最大的问题,就是里面名家名篇过多,而缺少同龄人的优秀文章……我们的语文课要尽量做好这方面的补充—— 赏析同龄人的优秀习作。

4

只有一两个人的眼光是不够的,二次批改也很有必要,学生只有“阅文无数”,才更加了解“好文章都可以长成什么样”。

小组合作就是一个不错的好方法。选一个人来读文,其他人随时可以打断并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一言堂,每个成员都说要出自己的建议,哪怕只有一点。

小组合作批改结束之后,才是批改的第一步。老师把所有作文本收上来逐一过目,审核是否有遗漏或不妥之处。

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在他们互相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上和书写上的偏差,或对文章某些问题有所忽略,老师课上课下要随时关注和引导。

但老师不要参与过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老师”同样也有一千个欣赏角度。写文章不像做数学题,只有写法不同,没有说一不二对与错。

老师可以在学生评语下面加上几句话的表扬或者提醒,再给作者和小老师分别打上等级。最后选出优秀习作和优秀小老师,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我个人不太提倡那些“特别官方的评语”,我更喜欢“谈心式评语”。这些“题外话”,能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请看,真的会有学生在我的批改的旁边和我交流和呼应呢。

那些技巧和方法,更加适合教师课堂讲解或者一对一面批面改。充满人情味的语言交流,优于技巧性的指点。

5

通常一次互相批改,至少需要两三节课,我一般放在一个晚自修三节小课完成。

可能有人会问 “你为什么先让学生互相批改,而不是学生独立自批自改”?

我曾经让学生对照写作目标,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但结果和我想的一样,大部分学生改不出来什么,有的连最基本的错字也检查不出来——这就是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学生年龄小,视野不够开阔,他们做不到全面地自我审视,却很容易发现别人的不足,说起别人来滔滔不绝,作者也会在纸上与小老师交流切磋。

他们修改自己的文章,眼睛无神,提不起兴趣;看同伴的文章,全神贯注,地毯式搜索,拼命挑刺儿。当学生变身为老师,那是很神奇的事情。

互相批改的原则,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突出重点,多就少改,批改结合。

尽管我们教了方法,但刚开始一部分学生只会盯着“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字,写字是否工整”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这时候,我会出示一些自己平时批改的习作图片和学生一起赏析;然后师生当场共同批改几个片段。告诉学生要大处着眼,整体思考;再赏析一下比较优秀的往届学生批改的范例,学生先从模仿开始,慢慢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给他人批改时,关注的不止一两点,他们有时比老师还要火眼金睛。

看看这些学生批改的照片,是不是感觉孩子们的 “眉批很有型”呢?

再看看总评如何?是不是也很有型呢?

学生互相批改时遇到看不懂的语句,去询问作者本人;也可以两三个人自由组合,形成合力批改,多交流多商量。

下笔写评语时,先写在自己本子上,尽量不要出现错别字;假如自己的字不好,可以找写字工整的同学代笔。“小老师”有权利打ABC等级和贴“贴贴纸”……

当学生带作文本回家打字的时候,有的家长看到了我的批改方式和评语,很受启发,他们也会把感慨和感动写在作文本上。这种家校互动,这个特殊的风景,又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写作热情。

以前,我在班级选出几个打字高手,随时把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习作打成电子稿;近几年手机语音输入功能十分方便,可以动员学生和家长帮忙转化成文字;发现让我眼前一亮的好文章,我自己也会及时打字,立马储存,便于后续的学生习作参赛、投稿以及我编辑班级作文专集。

我还尝试过师生一起批改一两篇不同类型的学生习作——详情可见 《有你,真好》习作评改课(2023.3) 《有你,真好》习作评改课(2020.7) 两篇文章。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殊途同归。

当互相批改取得不错的成果,学生对于好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了。

个人建议可以把学生“独立修改”和“互相批改”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一边发现,一边总结。

莫急,静待花开。

听了叶圣陶先生的 “教师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些话,还没有尝试的语文老师是不是心有所动呢?

请相信学生,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成长,是一个人要独立面对的事儿。

读写乐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