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平安过百,(https://xueqiu.com/1585659631/340506846)
自古以来,承受天命的帝王,哪有不举行封禅大典的呢?大概也有没有祥瑞征兆 而擅自举行封禅的,但从未出现过目睹祥瑞显现却不去泰山封禅的情况。有的帝王虽然承受了天命,但功业不够;有的功业达到梁父山了,但德行还不够融洽天下;有的德行融洽了,却又没有时间举行。因此真正实行封禅的帝王很少。古书上说:“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必然荒废;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败坏。”每逢盛世,帝王就举行封禅来报答天地;到了衰世,封禅就停止了。这中间荒废断绝久的有一千多年,短的也有几百年,所以封禅的礼仪制度残缺不全,被埋没消亡了,它的详细情况已无法记述和听说。
《尚书》上说:舜帝用璇玑玉衡观测天象,调整七政(日、月、五星的运行)。接着祭祀上帝,燔柴祭天以礼敬六宗(天、地、四时),遥望山川,普遍祭祀各路神灵。他收集五等诸侯的玉制符信,选择吉利的月份和日子,会见四方诸侯和各州的长官,把符信发还给他们。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泰山就是东岳。在那里烧柴祭天,按次序遥祭山川。接着接见东方诸侯。诸侯就是东方各国君主。舜协调四季的月份,校正历法日数,统一音律、度、量、衡,修订五种礼仪(吉、凶、军、宾、嘉),规定五种玉器、三种丝帛、两种活牲(羔羊、雁)、一种死牲(雉鸡)作为朝见时的献礼。五月,巡视到南岳。南岳就是衡山。八月,巡视到西岳。西岳就是华山。十一月,巡视到北岳。北岳就是恒山。祭祀的礼仪都和在泰山时一样。中岳是嵩高山。舜每五年巡视一次。
禹沿袭了舜的制度。过了十四代,到了帝孔甲,他德行淫乱,喜好祭祀鬼神,亵渎了神灵,两条神龙因此飞走了。此后三代,商汤讨伐夏桀,想迁移夏朝的社神,未能成功,便作了《夏社》一文。又过了八代,到帝太戊时,有桑树和穀树(楮树)共生在朝廷上,一夜之间就长得两手合抱那么粗,太戊很害怕。大臣伊陟说:“妖异不能战胜德行。”太戊便修养德行,桑穀树就枯死了。伊陟向太戊称赞巫咸,巫咸的兴起就从这时开始。此后十四代,商王武丁得到傅说做宰相,殷朝重新振兴,武丁被称为高宗。有只野鸡飞到鼎耳上鸣叫,武丁害怕了。大臣祖己说:“修养德行吧。”武丁听从了他的话,王位因此长久安宁。此后五代,商王武乙怠慢神灵,被雷震死。又过了三代,商纣王淫乱暴虐,周武王讨伐他。由此看来,开国君主没有不恭敬谨慎的,后来就逐渐怠慢疏忽了。
《周官》记载:冬至那天,在南郊祭祀天神,迎接白昼渐长的日子到来;夏至那天,祭祀地神。都要使用乐舞,这样神灵才肯接受祭祀。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五岳比照祭祀三公的等级,祭祀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比照祭祀诸侯的等级,诸侯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天子祭祀天神的地方叫明堂、辟雍,诸侯祭祀的地方叫泮宫。
周公辅佐周成王后,在郊外祭祀后稷以配享天帝,在明堂祭祀文王以配享上帝。从大禹兴起就开始设立社神祭祀,后稷教导百姓种植庄稼,所以有谷神祭祀,郊祭(祭天)和社祭(祭地)的由来已经很悠久了。
周朝灭掉殷商后十四代,国势日益衰落,礼乐废弛,诸侯恣意妄为,周幽王被犬戎打败,周朝东迁到洛邑。秦襄公攻打犬戎救援周朝,开始被列为诸侯。秦襄公成为诸侯后,住在西部边陲,自认为主持祭祀少暤之神,便建造了西畤,祭祀白帝,祭品是赤色马驹、黄牛、公羊各一头。此后十六年,秦文公在汧水、渭水之间打猎,占卜定居在此地是否吉利,结果是吉利的。秦文公梦见一条黄蛇从天上垂到地面,蛇口停在鄜衍这个地方。文公问史官敦,敦说:“这是上帝的征兆,您应当祭祀它。”于是建造了鄜畤,用牛、羊、猪三牲在郊外祭祀白帝。
在建造鄜畤之前,雍城旁边本来就有吴阳武畤,雍城东边有好畤,但都荒废无人祭祀了。有人说:“自古以来,因为雍州地势高峻,是神明聚居的地方,所以设立畤坛祭祀上帝,各种神灵祠庙都聚集在这里。大概黄帝时代曾经在此祭祀,即使是周朝后期也在这里举行郊祀。”但这种说法不见于经典,士大夫们也不谈论。
建造鄜畤后九年,秦文公得到一块像石头的东西,在陈仓北阪城祭祀它。它的神灵有时一年不来,有时一年来好几次,来时常常在夜晚,光芒像流星,从东南飞来聚集在祠城上空,形状像雄鸡,声音殷殷,如同野鸡夜鸣。用一牢(牛、羊、猪各一)祭祀,命名为陈宝。
建造鄜畤后七十八年,秦德公即位,占卜在雍城定居,卜辞说“后世子孙将饮马黄河”,于是定都雍城。雍城的各种祭祀从此兴盛起来。在鄜畤用三百头牺牲(太牢)祭祀。设立了伏日祭祀的祠庙。在城邑四门肢解狗牲,用以抵御蛊毒灾害。
德公在位两年去世。此后一年,秦宣公在渭水南岸建造密畤,祭祀青帝。
此后十四年,秦穆公即位,他生病卧床五天不醒;醒来后,说梦见上帝,上帝命令他平定晋国的内乱。史官记录下来收藏在府库中。后世于是都说秦穆公上了天。
秦穆公即位第九年,齐桓公已经称霸,在葵丘会合诸侯,想举行封禅。管仲说:“古时候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有七十二家,而我能记得的有十二家。从前无怀氏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伏羲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神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炎帝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黄帝在泰山祭天,在亭亭山祭地;颛顼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帝喾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尧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禹在泰山祭天,在会稽山祭地;汤在泰山祭天,在云云山祭地;周成王在泰山祭天,在社首山祭地:他们都是承受天命后才得以封禅的。”桓公说:“我向北讨伐山戎,经过孤竹;向西讨伐大夏,渡过流沙,束起马脚,挂牢车子,登上卑耳山;向南讨伐到达召陵,登上熊耳山眺望长江汉水。召集兵车会盟三次,乘车会盟六次,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诸侯没有敢违抗我的。从前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和我又有什么不同呢?”管仲看不能用言辞说服桓公,就举出具体事物来设阻,说:“古时候封禅,要用鄗上产的黍,北里产的禾,作为祭器中的谷物;江淮之间,有三棱脊的茅草,作为祭神的垫席。东海送来比目鱼,西海送来比翼鸟,然后还有十五种不召自来的祥瑞之物。如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等杂草茂盛,鸱枭之类的恶鸟多次出现,却想举行封禅,恐怕不行吧?”于是齐桓公就作罢了。这一年,秦穆公送晋国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晋惠公)。后来穆公三次安置晋国君主(惠公、怀公、文公),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去世。
此后一百多年,孔子论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传文中简略地说到改姓而称王的帝王,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多位了,但祭祀用的俎豆等礼器制度并不显著,大概很难说明白。有人问禘祭的道理,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禘祭道理的人,治理天下就像看自己手掌一样容易。”《诗经》说纣王在位时,文王已承受天命,但他的政令还达不到泰山。武王灭商后二年,天下还未安定就去世了。周朝的德政融洽天下是在成王时代,成王的封禅就比较接近标准了。后来诸侯国的大夫(如鲁国的季氏)执掌国政,季孙氏竟然去祭祀泰山,孔子就讥讽他。
这时苌弘正用法术侍奉周灵王,诸侯都不去朝见周天子,周朝力量衰弱,苌弘就宣扬鬼神之事,设置了射“貍首”的仪式(象征射杀不来朝见的诸侯)。诸侯们不服从,晋国人抓住并杀了苌弘。周朝人谈论法术怪异的风气是从苌弘开始的。
此后一百多年,秦灵公建造了吴阳上畤,祭祀黄帝;建造了下畤,祭祀炎帝。
过了四十八年,周朝太史儋拜见秦献公说:“秦国最初与周朝合作,合作后又分离,五百年后会重新合作,合作十七年后将有霸王出现。”栎阳下了金雨,秦献公自认为得到了金德的祥瑞,因此在栎阳建造畦畤祭祀白帝。
此后一百二十年,秦国灭亡周朝,周朝的九鼎归入秦国。有人说宋国的太丘社坛倒塌了,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之下。
又过了一百一十五年,秦国统一天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有人说:“黄帝得土德,有黄龙和蚯蚓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停留在郊野,草木生长茂盛。殷商得金德,白银从山中流出。周朝得火德,有赤乌的符瑞。如今秦朝取代周朝,正是水德的时代。从前秦文公出猎,捕获一条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朝改称黄河为“德水”,以冬季十月为每年的开端,崇尚黑色,度量以六为单位,音律崇尚大吕,治国以法治为主。
即帝位第三年,向东巡视郡县,在邹峄山祭祀,刻石歌颂秦朝的功业。于是征召了齐鲁地区的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儒生们议论说:“古时候封禅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怕伤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清扫地面举行祭祀,席子用草编和禾秆编成,表示容易遵循。”秦始皇听到这些议论各不相同,难以施行,因此贬退儒生。于是修通车道,从泰山南坡登上山顶,树立石碑歌颂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应该封禅。从北坡下山,在梁父山祭地。封禅的礼仪很多是采用太祝在雍邑祭祀上帝所用的仪式,但封藏的内容都保密了,世人无法记录。
秦始皇登上泰山,半山坡遇到暴风雨,停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儒生们被贬退后,不能参与封禅的礼仪,听说秦始皇遇到风雨,就讥笑他。
于是秦始皇就向东到海边巡游,举行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寻求仙人羡门高等人的踪迹。八神将自古就存在,有人说从姜太公以来才设立。齐国之所以称“齐”,是因为位于天的肚脐(天的中央)。祭祀八神的礼仪早已断绝,不知何时兴起。八神是:第一叫天主,祭祀天齐(天的肚脐)。天齐是渊水,在临淄城南郊的山下。第二叫地主,祭祀泰山梁父。因为天喜好阴,祭祀它必须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称为“畤”;地尊崇阳,祭祀它必须在水泽中的圆丘上。第三叫兵主,祭祀蚩尤。蚩尤祠在东平陆的监乡,是齐国的西部边境。第四叫阴主,祭祀三山(具体所指不明,可能在山东)。第五叫阳主,祭祀之罘山(芝罘山)。第六叫月主,祭祀莱山。都在齐国北部,靠近渤海。第七叫日主,祭祀成山。成山陡峭伸入海中,在齐国东北角的最顶端,以迎接日出。第八叫四时主,祭祀琅邪山。琅邪在齐国东方,大概是一年开始的地方。都用一牢(牛、羊、猪各一)祭祀,而巫师祝官有所增减,玉圭丝帛等祭品也各不相同。
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起,驺衍等人就著书论述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运行的学说,到秦始皇称帝时齐国人上奏了这些学说,所以始皇采用了。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都是燕国人,从事方仙道术,宣扬人死后形骸化解、精神飞升,依托于鬼神之事。驺衍凭借阴阳主运学说在诸侯中显名,而燕齐两地沿海的方士传授他的方术却不能通晓,于是那些怪诞迂腐、阿谀奉承、苟且迎合之徒从此兴起,多得数不清。
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以来,就派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三座神山,传说在渤海中,离人不太远;祸患将要来临时,船就被风引开。大概曾经有人到过,仙人和不死之药都在那里。那里的禽兽都是白色的,宫阙用黄金白银建造。没到之前,远望像云彩;到了跟前,三神山反而在水下。靠近它,风就把船吹开,终究不能到达。世间的君主没有不向往的。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到了海边,方士们谈论神山的数不胜数。始皇担心自己到了海边却赶不上神山,就派人带着童男童女入海寻找。船在海上交错往来,都说被风阻挡,未能到达,但望见了神山。第二年,始皇再次巡游海上,到了琅邪,经过恒山,从上党返回。后三年,巡游碣石,查问入海的方士,从上郡返回。后五年,始皇南巡到湘山,于是登上会稽山,并沿海而行,希望能遇到海中的三座神山和不死奇药。没有得到,返回到沙丘就病逝了。
秦二世元年,东巡碣石,沿海向南,经过泰山,到达会稽,都按礼仪祭祀,并在秦始皇所立石碑旁边刻上文字,以彰显始皇的功德。那年秋天,诸侯反叛秦国。三年后,秦二世被杀死。
秦始皇封禅后十二年,秦朝灭亡。儒生们痛恨秦始皇焚毁诗书,杀戮儒生,百姓怨恨秦法,天下背叛,都造谣说:“始皇上泰山,被暴风雨袭击,没能封禅。”这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没有德行却硬要行事吗?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在黄河洛水之间,所以嵩高山是中岳,而四岳各按方位排列,四渎都在崤山以东。到了秦朝称帝,建都咸阳,那么五岳、四渎就都位于东方了。从五帝到秦朝,兴衰交替,名山大川有时在诸侯境内,有时在天子直辖地,祭祀的礼仪增减变化,世代不同,无法详细记载。等到秦朝统一天下,命令祠官经常奉祀的天地名山大川鬼神,才能依次记录下来。
于是从崤山以东,名山有五座,大川有两条需要祭祀。名山是:太室山(嵩高山)、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大川是:济水、淮水。春天用干肉和酒举行岁祷之祭,趁解冻时举行;秋天在河水干涸、结冰时举行;冬天举行酬神报赛的塞祷之祭。祭品用牛犊各一头,祭具、玉圭、丝帛各不相同。
从华山以西,名山有七座,名川有四条。名山是:华山、薄山(衰山)、岳山、岐山、吴岳山、鸿冢山、渎山(蜀郡汶山)。名川是:黄河,在临晋祭祀;沔水,在汉中祭祀;湫渊,在朝那祭祀;长江,在蜀郡祭祀。也在春秋解冻、干涸结冰和酬神报赛时举行祭祀,如同东方的名山大川一样;祭牲用牛犊,祭具、玉圭、丝帛各不相同。而四大山冢鸿冢、岐山、吴岳、岳山,都有用新谷祭祀的礼仪。
陈宝神在节日来临时受祭祀。祭祀黄河时额外加有甜酒。这些都在雍州地界,靠近天子的都城,所以增加一辆车,四匹小马驹。
霸水、产水、长水、沣水、涝水、泾水、渭水都不是大川,因为靠近咸阳,都得到与名山大川同等的祭祀,但没有额外的祭品。
汧水、洛水的二渊,鸣泽、蒲山、岳鞚山之类,属于小山川,也都每年在酬神、解冻、干涸时祭祀,礼仪不必相同。
而雍州有日、月、参、辰、南斗、北斗、荧惑(火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填星(土星)、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九臣、十四臣、诸布、诸严、诸逑等神灵,有一百多座祠庙。西边也有几十座祠庙。在湖县有周天子祠。在下邽有天神祠。沣水、滈水有昭明祠、天子辟池。于、亳有三社主祠、寿星祠;而雍地的菅庙也有杜主祠。杜主,是原来周朝的右将军,他在秦中地区,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小鬼神。各自按岁时祭祀。
只有雍城四畤祭祀的上帝最尊贵,那景象能感动人民的只有陈宝。所以雍城四畤,春天为祈求丰年而祈祷,趁解冻时举行;秋天在河水干涸结冰时举行;冬天举行酬神报赛的塞祠;五月进献马驹;四季的仲月(二、五、八、十一月)举行月祭;陈宝神在节日来临时受一次祭祀。春夏用赤色马,秋冬用駰(杂色马?或指黑马)。每畤用驹四匹,木偶龙驾的有铃车一辆,木偶车马一辆,颜色各按所祀上帝的颜色(青、赤、白、黑)。黄色牛犊和羔羊各四头,玉圭、丝帛各有定数,都用活埋的方式,不用俎豆等祭器。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祀。秦朝以冬季十月为岁首,所以常在十月斋戒后举行郊祀,点燃烽火作为照明,在咸阳附近跪拜,穿白色衣服,祭祀用品如同通常祭祀一样。西畤、畦畤的祭祀,和过去一样,皇帝不亲自前往。
所有这些祭祀都由太祝常管主持,按时节供奉祭祀。至于其他名山大川众鬼和八神之类,皇帝经过时就祭祀,离开后就停止。郡县边远地区的神祠,由当地百姓各自供奉祭祀,不归天子的祝官管辖。祝官中有秘祝,如果出现灾祸,就举行祭祀祷告,把灾祸转移给臣下。
汉朝兴起,汉高祖微贱时,曾经斩杀一条大蛇。有神灵说:“蛇是白帝的儿子,杀它的是赤帝的儿子。”高祖刚起兵时,在丰邑的枌榆社祈祷。攻占沛县后,做了沛公,就祭祀蚩尤,杀牲血祭战鼓军旗。于是在十月到达灞上,与诸侯共同平定咸阳,被立为汉王。因此以十月为岁首,崇尚赤色。
汉二年,向东攻打项羽后回关,问:“过去秦朝祭祀的上帝是哪位上帝?”回答说:“祭祀四位上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祠庙。”高祖说:“我听说天上有五帝,却只有四位,为什么?”没人知道原因。于是高祖说:“我知道了,这是等我来凑足五位啊。”于是建立黑帝祠,命名为北畤。由主管官员进献祭品,皇帝不亲自去。全部召集原来秦朝的祝官,重新设置太祝、太宰,礼仪和过去一样。并下令各县设立公社。下诏说:“我非常重视祭祀,恭敬鬼神。如今对上帝的祭祀以及应当祭祀的山川众神,各自按照旧时礼仪按时祭祀。”
四年后,天下已经平定,下诏给御史,命令丰邑认真整修枌榆社,每年四季按时用羊猪祭祀。命令祝官在长安建立蚩尤祠。长安设置祠祝官和女巫。其中梁地的巫师,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等神灵;晋地的巫师,祭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等神灵;秦地的巫师,祭祀社主、巫保、族累等神灵;楚地的巫师,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等神灵;九天巫,祭祀九天之神:都每年按时在宫中祭祀。河巫在临晋祭祀黄河,南山巫在南山祭祀秦中神。秦中神,就是秦二世皇帝。各有祭祀的时节。
此后二年,有人说周朝兴起时在邰地建立城邑,设立后稷的祠庙,至今仍受天下祭祀。于是高祖命令御史:“下令各郡、诸侯国、县设立灵星祠,每年按时用牛祭祀后稷。”
高祖十年春天,主管官员请求下令各县每年在春二月和腊月用羊猪祭祀社稷,民间里社各自出钱祭祀。高祖批准说:“可以。”
此后十八年,汉文帝即位。即位十三年,下诏说:“如今秘祝把灾祸转移给臣下,我很不赞成。从今以后废除。”
起初名山大川在诸侯国境内,诸侯国的祝官各自供奉祭祀,天子不直接管辖。等到齐王、淮南王因谋反被废除封国,就命令太祝每年按时照旧举行祭祀。
这一年,文帝下制书说:“我即位至今十三年,依靠宗庙神灵和社稷福佑,国内安定,人民无病。近年来连年丰收,我德行不够,凭什么享受这些?这都是上帝和众神赐予的福分。听说古代享受其恩德必定报答其功劳,我想增加众神祭祀的规格。主管官员商议给雍城五畤各增加一辆路车,配上全套车马用具;给西畤、畦畤各增加一辆木偶车,四匹木偶马,配上全套车马用具;黄河、湫渊、汉水的祭祀各加两块玉璧;其他祠庙,都扩大坛场,玉圭、丝帛、俎豆等祭品按等级增加。而祈祷祝福的人把福祉归于我,百姓并未分享。从今以后祝官表达敬意,不要为我个人祈福。”
鲁地人公孙臣上书说:“当初秦朝得水德,如今汉朝取代它。按照五德终始的传承推算,汉朝应当得土德,土德的祥瑞是黄龙出现。应当更改历法,变换服色,崇尚黄色。”这时丞相张苍喜好律历,认为汉朝正是水德的开始,所以黄河在金堤决口,就是水德的符应。每年从冬季十月开始,服色崇尚外黑内赤,与水德相应。认为公孙臣的说法不对,就搁置了。三年后,黄龙在成纪出现。文帝于是召见公孙臣,任命为博士,与儒生们草拟更改历法和服色的事宜。这年夏天,下诏说:“有奇异的灵物出现在成纪,对百姓无害,反而带来丰收年景。我祈求祭祀上帝众神,礼官们商议,不要因怕麻烦而让我担忧。”主管官员都说:“古代天子夏天亲自郊祀,在郊外祭祀上帝,所以叫郊祀。”于是在夏季四月,文帝首次到雍城五畤举行郊祀,衣服都崇尚赤色。
第二年,赵地人新垣平凭借望气之术见到皇帝,说:“长安东北有神异的云气,呈现五彩,像人戴的帽子。有人说东北是神明的居所,西方是神明的坟墓。天降祥瑞,应该建立祠庙祭祀上帝,以与符瑞相应。”于是在渭水北岸建造五帝庙,同在一座庙宇内,每帝一殿,每殿面朝一方,各有五座门,颜色各按所祀五帝的颜色(青、赤、白、黑、黄)。祭祀用品和礼仪也如同雍城五畤。
夏季四月,文帝亲自到霸水、渭水会合处,举行郊祀,拜见渭阳五帝。五帝庙南临渭水,北面开凿沟渠引蒲池水,点燃烽火举行祭祀,火光仿佛与天相连。于是尊崇新垣平为上大夫,赏赐累计千金。并派博士和儒生们摘取《六经》中的内容编写《王制》,商议巡狩和封禅的事宜。
文帝出长门,仿佛看见五个人站在道路北边,就在正北方向设立五帝坛,用五牢(牛、羊、猪各五)祭祀。
第二年,新垣平指使人拿着玉杯,在宫门前上书进献。新垣平对皇帝说:“宫门前有宝玉之气飘来。”文帝派人察看,果然有人献玉杯,杯上刻着“人主延寿”四个字。新垣平又说:“我观测到太阳将再次当顶。”过了一会儿,太阳果然西斜后又回到中天。于是文帝更改年号,以十七年为元年,下令天下欢庆聚饮。
新垣平说:“周朝宝鼎失落在泗水中,如今黄河泛滥与泗水相通,我望见东北汾阴方向有金宝之气,莫非周鼎要出现了?征兆出现了不去迎接就不会来。”于是文帝派人在汾阴南面修建庙宇,临近黄河,想祭祀祈求周鼎出现。
有人上书告发新垣平所说的云气神灵之事全是欺诈。文帝将新垣平交给法官审理,诛杀了新垣平及其家族。从此以后,文帝对更改历法服色和祭祀神灵的事就懈怠了,把渭阳、长门的五帝庙交给祠官管理,按时祭祀,自己不再前往。
第二年,匈奴多次侵入边境,朝廷发兵防守。此后几年收成不好。
几年后汉景帝即位。十六年间,祠官各自按时祭祀如常,没有增设新祠,直到当今皇帝(汉武帝)即位。
当今皇帝刚即位,特别敬重鬼神的祭祀。
武帝元年(前140年),汉朝兴起已六十多年了,天下太平,士大夫们都盼望天子举行封禅和更改制度。而皇上倾向于儒家学说,招揽贤良之士,赵绾、王臧等人凭借文学才能做了公卿,想建议在城南建立明堂,用来朝会诸侯。草拟巡狩、封禅、更改历法服色等事尚未完成。碰上窦太后信奉黄老道家学说,不喜欢儒家学说,派人暗中查得赵绾等人营私舞弊的事,召来查办赵绾、王臧,赵绾、王臧自杀,所有兴建计划都被废止。
六年后,窦太后去世。第二年(前134年),征召文学之士公孙弘等人。
又过一年(前133年),武帝第一次到雍城,郊祀五畤。以后常每三年郊祀一次。这时武帝访求到一位神君,安置在上林苑中的氾氏观。神君,原是长陵女子,因为儿子死了而悲伤过度,死后显灵于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在家中供奉她,百姓多去祭祀。平原君(武帝外祖母)曾去祭祀,她的子孙后来因此尊贵显达。到武帝即位,就用厚礼在宫中设置祠庙供奉。能听到神君的说话声,但见不到她本人。
这时李少君也凭借祭祀灶神、辟谷术、长生不老方术见到皇帝,皇帝很尊重他。李少君,原是深泽侯的舍人,主管方药。隐瞒自己的年龄和籍贯,常自称七十岁,能驱使鬼神,防止衰老。他凭借方术游历诸侯各国。没有妻子儿女。人们听说他能驱使鬼神和长生不死,纷纷赠送财物,常常积攒下金钱衣食。人们都以为他不经营产业却很富足,又不知他的来历,更加相信,争着侍奉他。李少君天性喜好方术,善于巧妙地猜中事情。曾随武安侯田蚡宴饮,席中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少君就说起曾和老人的祖父游玩射猎的地方,老人小时候跟随祖父,认得那个地方,满座宾客都大为惊讶。少君拜见皇帝,皇帝有件古铜器,问少君。少君说:“这是齐桓公十年陈列在柏寝台的器物。”随后查验铜器上的铭文,果然是齐桓公的器物。宫中人都很惊骇,认为少君是神仙,活了几百岁的人。少君对皇帝说:“祭祀灶神可以招来鬼神,招来鬼神后丹砂可以炼成黄金,黄金炼成做成饮食器具可以延年益寿,延年益寿就能见到海中蓬莱的仙人,见到仙人后举行封禅就可以不死,黄帝就是这样。我曾游历海上,见到安期生,安期生吃巨枣,像瓜一样大。安期生是仙人,往来蓬莱仙境,与世人投合就见面,不投合就隐去。”于是武帝开始亲自祭祀灶神,派遣方士入海寻找蓬莱仙岛和安期生之类,并从事用丹砂等药物炼制黄金的事。
过了很久,李少君病死了。武帝认为他是尸解成仙了,派黄锤县的佐吏史宽舒继承他的方术。寻找蓬莱安期生无人能找到,而沿海燕齐一带怪诞迂阔的方士却更多前来谈论神仙之事。
亳地人谬忌上奏祭祀太一神的方案,说:“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太一的辅佐是五帝。古代天子在春秋两季于东南郊祭祀太一,用太牢(牛、羊、猪),七天,筑坛开通八方鬼道。”于是武帝命令太祝在长安东南郊建立太一祠,经常按照谬忌的方案祭祀。后来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每三年用太牢祭祀三一神:天一、地一、太一”。武帝批准了,命令太祝在谬忌的太一坛上主持祭祀三一,按那人的方案进行。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代天子常在春季举行解除灾殃的祭祀,祭祀黄帝用一只枭鸟(猫头鹰)和一只破镜(獍兽);冥羊神用羊祭祀;马行神用一匹青色公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干鱼;阴阳使者用一头牛”。命令祠官按他的方案主持祭祀,地点设在谬忌的太一坛旁。
后来,皇帝的上林苑中出现了白鹿,就用它的皮制作皮币,以引发祥瑞,并铸造白金(银锡合金)货币。
第二年(前122年),在雍城郊祀,捕获一只独角兽,像麃鹿(獐子)。主管官员说:“陛下恭敬虔诚地郊祀,上帝酬报您的祭祀,赐给一只独角兽,大概是麒麟。”于是把它进献给五畤,每畤增加一头牛焚烧祭祀。赏赐诸侯白金,以显示这符瑞与天意相合。
于是济北王以为天子将要封禅,就上书献出泰山及其周围的城邑,天子用其他县补偿他。常山王有罪被流放,天子封他的弟弟在真定为王,以延续祖先的祭祀,而把常山改为郡,这样五岳就都在天子直辖地内了。
第二年(前121年),齐地人少翁凭借招引鬼神的方术见到皇帝。皇帝有位宠爱的王夫人去世了,少翁用法术在夜间招来了王夫人和灶神的形貌,皇帝在帷帐中望见了。于是封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很多,用宾客之礼对待他。文成说:“皇上如果想和神仙交往,宫室被服不像神仙用的,神仙就不会来。”于是制作画有云气的车子,并分别按五行相克的日期驾车驱除恶鬼。又建造甘泉宫,中间筑高台,画上天、地、太一等众鬼神的图像,设置祭具以招致天神。过了一年多,他的法术渐渐不灵,神仙没来。他就用帛书写上字让牛吞下,假装不知道,说这牛腹中有奇物。杀牛取出帛书,上面写的话很怪异。皇帝认出是他的笔迹,审问那人,果然是伪造的,于是杀了文成将军,隐瞒了这件事。
此后又建造了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之类。
文成将军死后的第二年(前113年),武帝在鼎湖宫病得很重,巫医想尽办法,不见好转。游水发根(人名)说上郡有个巫师,生病时鬼神附体。武帝把他召来安置在甘泉宫祭祀。等到武帝生病,派人去问神君。神君说:“天子不必担忧病情。病稍好转,就勉强来甘泉宫与我相会。”于是病好了,就起身前往甘泉宫,病果然痊愈了。大赦天下,设置寿宫神君。寿宫神君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他的辅佐叫大禁、司命之类,都跟随他。不能见到他的形体,能听到他的说话声,声音和普通人一样。时来时去,来时风声肃然。住在宫室的帷帐中。有时白天说话,但常在夜间。天子先举行祓除仪式,然后进入。由巫师做主人,关照饮食。神君所说的话,皇帝派人记录下来,称为“画法”。他所说的,都是世俗所知的,没什么特别,但皇帝心里独自喜欢。这些事情都保密,世人无从得知。
此后三年(前110年),主管官员说纪元年号应该用祥瑞命名,不该用一、二计数。第一个年号叫“建元”(前140-135年),第二个年号因长星出现叫“元光”(前134-129年),第三个年号因郊祀时得一角兽叫“元狩”(前122-117年)。
第二年冬天,武帝到雍城郊祀五帝,议论说:“如今我亲自郊祀上帝,而地神后土没有祭祀,于礼不合。”主管官员和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商议:“祭祀天地用的牲牛,牛角要像蚕茧、栗子那么小。如今陛下要亲自祭祀后土,后土应当在泽中的圆丘上建五座坛,每坛用一头小黄牛作太牢祭品,祭祀后全部埋掉,陪祭人员穿黄色衣服。”于是武帝东行,首次在汾阴脽丘上建立后土祠,按照宽舒等人的建议。武帝亲自遥望礼拜,如同祭祀上帝的礼仪。礼仪结束后,武帝到达荥阳后返回。经过洛阳,下诏说:“夏商周三代遥远,难以保存其后裔。划出三十里地封周朝后裔为周子南君,以供奉其祖先的祭祀。”这一年,武帝开始巡视郡县,逐渐接近泰山了。
这年春天,乐成侯丁义上书推荐栾大。栾大是胶东王的宫人,曾经和文成将军少翁同师学艺,后来做了胶东王的尚方(掌管方药)。乐成侯的姐姐是胶东康王(刘寄)的王后,没有儿子。康王死后,其他姬妾的儿子继承王位。康王后行为不端,与新王不和,互相用法律威胁。康王后听说文成已死,想讨好皇帝,就派栾大通过乐成侯求见皇帝谈论方术。武帝杀了文成后,也后悔他死得太早,可惜他的方术未尽,等见到栾大,非常高兴。栾大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说话多方略,而且敢说大话,毫不迟疑。他大言不惭地说:“我经常往来海中,见到安期生、羡门高之类。但他们认为我身份低贱,不信任我。又认为康王只是诸侯,不值得给他方术。我多次向康王进言,康王又不任用我。我的老师说:‘黄金可以炼成,黄河决口可以堵塞,不死之药可以得到,仙人可以招来。’但我怕步文成的后尘,那样方士们就都会闭嘴,怎么还敢谈方术呢!”武帝说:“文成是吃马肝死的。你真能修炼他的方术,我有什么可吝惜的!”栾大说:“我的老师不是有求于人,而是别人求他。陛下一定要招请神仙,就要尊崇他的使者,让他有家眷,用宾客之礼对待他,不要轻视,让他们各自佩戴信印,这样才能和神仙通话。神仙肯不肯来还不一定。只有极其尊崇使者,然后神仙才可请到。”于是武帝让他表演小方术,斗棋(一种法术),棋子果然自动互相撞击。
这时武帝正忧虑黄河决口和炼金不成,就封栾大为五利将军。过了一个多月,栾大就得到四颗金印,佩戴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武帝下诏给御史:“从前大禹疏通九江,开决四渎。近来黄河泛滥,堤防劳役不止。我君临天下二十八年,上天好像要赐给我贤士而让他通晓大道。《易经·乾卦》说‘飞龙在天’,‘鸿雁渐进于磐石’,我想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封地士将军栾大为乐通侯,食邑二千户。”赐给列侯级别的上等宅第,僮仆千人。把皇帝车马中不用的车马、帷帐、器物都送给他充实其家。又把卫长公主嫁给他,陪嫁黄金万斤,改封她的食邑为当利公主。天子亲自到五利将军的府第。使者慰问供给,络绎不绝。从皇帝的姑母大长公主(窦太主)到将相以下,都在他家摆设酒宴,赠送财物。于是武帝又刻了一枚玉印叫“天道将军”,派使者身穿羽衣,夜晚站在白茅上;五利将军也身穿羽衣,夜晚站在白茅上接受玉印,表示不把他当臣子看待。佩戴“天道”印,是为天子引导天神的意思。于是五利常在家中夜间祭祀,想求神仙降临。神仙没来却招来了许多鬼怪,但他多少能驱使它们。此后他整理行装东行入海,说是去寻找他的老师。栾大被召见几个月,就佩带了六颗印,尊贵震动天下,而沿海燕齐一带的人,无不握着手腕自称有秘方,能招来神仙了。
那年夏天六月中,汾阴的巫师锦在魏脽后土祠旁为民祭祀,看到地面隆起像钩的形状,扒开一看得到一个鼎。鼎比普通的鼎大得多,有纹饰无铭文,感到奇怪,报告了官吏。官吏报告河东太守胜,胜上报朝廷。天子派使者查验,确认巫师得鼎没有欺诈,就用礼仪祭祀,把鼎迎接到甘泉宫,随从皇帝出行,献给上天。走到中山时,天气晴朗温和,有黄云覆盖。有只麃鹿跑过,武帝亲自射中它,就用它来祭祀。到了长安,公卿大夫都议论请求尊奉宝鼎。天子说:“近来黄河泛滥,连年歉收,所以我巡视祭祀后土,祈求为百姓养育五谷。今年丰收尚未酬报神灵,鼎为什么出现呢?”主管官员都说:“听说从前泰帝(伏羲)造了一只神鼎,一表示一统,是天地万物所归系的象征。黄帝造了三个宝鼎,象征天、地、人。大禹收集九州牧守贡献的金属,铸造了九鼎。都曾用来烹煮牺牲祭祀上帝鬼神。遇到圣明的时代鼎就出现,夏朝灭亡迁到商朝,商朝灭亡迁到周朝。周朝德衰,宋国的社坛倒塌,鼎就沉没消失,隐伏不现了。《诗经·周颂》说‘从庙堂到门槛,从羊到牛;大鼎小鼎排列好,不喧哗不傲慢,赐予长寿安好’。如今宝鼎到了甘泉,光泽变幻如龙,承受无穷的福佑。恰在中山,有黄白云气降落覆盖,又有奇兽作为符应,陛下张弓搭箭,射获于坛下,用来酬报祭祀,盛大的享献。只有承受天命而称帝的人才能心知天意,与天德相合。宝鼎应该进献于宗庙,珍藏于帝廷,以符合上天明显的祥应。”武帝批准说:“可以。”
入海寻求蓬莱的人,说蓬莱并不远,而不能到达的原因,大概是没见到它的云气。武帝就派望气的官员去等候蓬莱的云气。
那年秋天,武帝驾临雍城,准备郊祀。有人说:“五帝是太一神的辅佐,应该建立太一神坛,由皇帝亲自郊祀。”武帝犹豫不决。齐地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宝鼎,这年冬季辛巳朔旦(十一月初一)是冬至,和黄帝得到宝鼎的时间相同。”公孙卿有份简札书说:“黄帝在宛朐得到宝鼎,问鬼臾区(大鸿)。鬼臾区回答说:‘帝得到宝鼎和神策(神草),这年是己酉年朔旦冬至,得到天的纲纪(历法),终而复始。’于是黄帝推算历法,预测未来的朔旦冬至,大约二十年一个周期,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升天。”公孙卿想通过所忠(人名)把书献给皇帝。所忠看那书荒诞不经,怀疑是妄言,推辞说:“宝鼎的事已经决定了,还说什么呢!”公孙卿通过皇帝宠幸的人上奏了。武帝非常高兴,就召见公孙卿询问。公孙卿回答说:“这书是申公传授给我的,申公已经死了。”武帝问:“申公是什么人?”公孙卿说:“申公是齐地人。与安期生有交往,接受了黄帝的言论,没有书,只有这份关于鼎的书。书上说‘汉朝兴起又当黄帝的时运’。又说‘汉朝的圣人在高祖的孙子或曾孙中。宝鼎出现就能与神仙相通,举行封禅。封禅过的七十二王,只有黄帝能登上泰山封禅’。申公说:‘汉朝皇帝也应当上泰山封禅,上泰山封禅就能成仙升天了。黄帝时代有上万诸侯,能主持祭祀名山大川、神灵的封国有七千。天下有八座名山,三座在蛮夷地区,五座在中原。中原的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玩,与神灵相会的地方。黄帝一边作战一边学仙。担心百姓非议仙道,就断然斩杀那些不信鬼神的人。一百多年后才得以与神仙相通。黄帝在雍城郊祀上帝,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大鸿,死后葬在雍城,就是现在的鸿冢。此后黄帝在明廷接见万灵。明廷,就是甘泉。所说的寒门,就是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造宝鼎。鼎铸成后,有龙垂着胡须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跟随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龙就飞升上天了。剩下的小臣不能上去,就都抓住龙的胡须,胡须被拔断,小臣坠落,连黄帝的弓也掉下来了。百姓仰望黄帝已经上天,就抱着他的弓和断须号哭,所以后世称那个地方叫鼎湖,那张弓叫乌号。’”于是武帝说:“唉!我真能像黄帝那样,我看离开妻子儿女就像脱掉鞋子一样。”于是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东去太室山等候神仙。
武帝于是到雍城郊祀,到达陇西,西登崆峒山,驾临甘泉宫。命令祠官宽舒等人建造太一神祠的祭坛,祭坛仿照谬忌的太一坛,坛有三层(三垓)。五帝坛环绕在太一坛下面,各按方位排列,黄帝坛在西南方,开通八方鬼道。祭祀太一神,所用祭品如同雍城一畤的规格,外加甜酒、枣子、肉干之类,杀一头牦牛作为俎豆盛放的太牢祭品。而祭祀五帝只有俎豆和甜酒进献。坛下四周地面,设酒食祭祀众神的随从者和北斗星。祭祀完毕,剩余的祭肉都用火焚烧。祭牲中牛用白色,鹿放在牛肚中,猪放在鹿肚中,然后用水浸泡。祭祀太阳用牛,祭祀月亮用羊或猪。主持太一祭祀的祝宰穿紫色绣衣。主持五帝祭祀的祝宰各按五帝的颜色穿衣,祭祀太阳穿赤色,祭祀月亮穿白色。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前113年十一月初一冬至),黎明时分,武帝开始郊祀礼拜太一。早晨拜日,傍晚拜月,就作揖;而拜见太一神则和在雍城郊祀的礼仪一样。赞礼的祝词说:“上天开始将宝鼎和神策授予皇帝,朔日一个接一个,终而复始,皇帝恭敬地拜见您。”祭祀时穿黄色衣服。坛上布满火炬,坛旁设有烹煮器具。主管官员说“祠坛上空有光芒”。公卿们说“皇帝首次在云阳宫郊祀太一,主管官员捧上玉璧和肥壮的牲牛进献。这天夜晚有美丽的光辉,到白天,黄色云气与天相连”。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等人说:“神灵的美好光景,预示福佑吉祥,应该在这出现光晕的地方建立太畤坛以昭明祥瑞。命令太祝主管,秋季和腊月间祭祀。每三年天子亲自郊祀一次。”
这年秋天,为讨伐南越,向太一神祷告祈求保佑。用牡荆做幡竿,幡上画着日月北斗和飞龙,象征太一三星(天一、地一、太一),作为太一锋旗,命名为“灵旗”。为军事祈祷时,就由太史捧着灵旗指向所要讨伐的国家。而五利将军栾大不敢入海,到泰山祭祀去了。武帝派人暗中跟随查验,实际什么也没见到。栾大妄称见到了他的老师,他的方术用尽,大多不灵验。武帝就杀了栾大。
这年冬天,公孙卿在河南等候神仙,说在缑氏城上看见了仙人的脚印,有个东西像野鸡,在城上来往。武帝亲自到缑氏城察看脚印。问公孙卿:“你不会是效法文成和五利吧?”公孙卿说:“仙人不是有求于人主,而是人主有求于仙人。求仙之道如不稍微宽限些时日,神仙就不会来。谈论神仙的事,听起来好像迂阔荒诞,要积年累月才能招来啊。”于是命令各郡国修整道路,修缮宫观和名山上的神祠,期望皇帝驾临。
第二年(前111年)春天,灭了南越后,武帝宠幸的臣子李延年凭借擅长音乐得到召见。武帝很喜欢,交给公卿讨论,说:“民间祭祀还有鼓乐舞蹈,如今郊祀却没有音乐,这相称吗?”公卿说:“古时候祭祀天地都有音乐,神灵才肯享用祭祀。”有人说:“太帝(伏羲)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瑟,曲调悲切,太帝禁止不了,所以剖开瑟改制成二十五弦。”于是为平定南越举行酬报祭祀,祭祀太一、后土时,开始采用音乐舞蹈,增加歌童,制作二十五弦瑟和箜篌、琴瑟等乐器从此开始。
第二年冬天,武帝提议说:“古时候先整顿军队,解散军队(振兵泽旅),然后举行封禅。”于是向北巡视朔方,统兵十多万,回程中在桥山祭祀黄帝陵墓,在须如解除武装。武帝说:“我听说黄帝没有死,如今有坟墓,为什么?”有人回答说:“黄帝已成仙升天,群臣把他的衣冠埋葬了。”到达甘泉后,为了将要到泰山封禅,先类祭(祭天的一种)太一神。
自从得到宝鼎后,武帝就和公卿儒生们商议封禅。封禅之事稀少旷绝,无人知道它的礼仪,儒生们就采用《尚书》、《周官》、《王制》中望祀和射牛的仪式。齐地人丁公九十多岁,说:“封禅,是求得长生不死的名义。秦始皇没能登上泰山封天,陛下一定要上去,稍微登高一点就没有风雨,就可以上去封天了。”武帝于是命令儒生们练习射牛,草拟封禅礼仪。几年后,将要实行。武帝听了公孙卿和方士的话,说黄帝以前的帝王封禅,都能招致怪物与神仙相通,就想仿效黄帝以上接见神仙人蓬莱士,德行高于世俗,可与远古的九皇(伏羲、神农等)媲美,又稍微采用儒家学说加以文饰。儒生们既已不能阐明封禅事宜,又拘泥于《诗》《书》古文而不能灵活运用。武帝把封禅用的祭器展示给儒生们看,儒生们有的说“与古制不同”,徐偃又说“太常属下的儒生演习礼仪不如鲁国的好”,周霸则召集儒生策划封禅事宜,于是武帝贬退徐偃、周霸,把儒生们全部罢黜不用。
元封元年(前110年)三月,武帝东行驾临缑氏,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随从官员在山下听到好像有喊“万岁”的声音。问山上的人,山上的人没喊;问山下的人,山下的人也没喊。于是将三百户封给太室山作为供奉祭祀的封邑,命名为崇高邑。接着东上泰山,泰山上草木的叶子还没长出来,就派人把石碑运上山,立在泰山顶上。
武帝于是东巡海上,举行仪式祭祀八神。齐地上书谈论神仙方术的人数以万计,但没有应验的。于是增派船只,命令那些说海中有神山的几千人去寻求蓬莱仙人。公孙卿手持符节常先行到名山等候神仙,到了东莱,说夜里看见一个巨人,身高数丈,靠近他就不见了,只看到他的脚印很大,类似禽兽的脚印。群臣中有人说看见一位老翁牵着狗,说“我要见巨公(天子)”,随即忽然不见了。武帝看见大脚印时,还不相信,等到群臣说起老翁的事,才深信那是仙人。在海上停留了几天,给予方士驿车,并派数千使者寻求仙人。
四月,返回奉高(泰山郡治)。武帝考虑到儒生和方士们谈论封禅,人人说法不同,不合常理,难以施行。天子到达梁父山,按礼仪祭祀地主神。乙卯日(四月十九日),命令侍中儒生头戴鹿皮帽,身穿官服,举行射牛仪式(杀牲)。在泰山下东方封土祭天,如同在郊祀太一神的礼仪。封土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面埋有玉牒书,内容保密。礼仪结束后,天子独自与侍中奉车都尉霍嬗(霍去病之子)登上泰山,也举行了封礼。这些事都禁止泄露。第二天,从北坡下山。丙辰日(四月二十日),在泰山脚下东北方的肃然山祭地,如同祭祀后土的礼仪。武帝都亲自拜祭,身穿黄色衣服,全部使用音乐。用江淮间出产的三脊茅草作为神灵的垫席。用五色土加在杂土上封埋。释放了远方的奇禽异兽和白毛野鸡等动物,礼仪有所增加。兕牛、犀牛、大象之类不用。都到泰山祭祀后土。封禅祭祀时;那天夜里仿佛有光芒,白天有白云从封土中升起。
武帝从祭地返回,坐在明堂上,群臣依次上前祝寿。于是下诏给御史:“我以微小之身继承至尊之位,战战兢兢唯恐不能胜任。德行微薄,对礼乐不明。修建太一祠庙时,仿佛有祥光和瑞影显现,又受到奇异景象的震动,想停止又不敢,于是登上泰山封天,到达梁父山,而后在肃然山祭地。从此自新,希望与士大夫一起开创新局,赏赐百姓每百户一头牛、十石酒,加赐年满八十的老人和孤儿寡妇每人二匹布帛。免除博县、奉高、蛇丘、历城四县今年的租税。大赦天下,如同乙卯日(四月十九日)的赦令。巡行所经过的地方不再征收赋税。犯罪在两年以前的,都不再追究审理。”又下诏说:“古时候天子每五年巡视一次,到泰山祭祀,诸侯在泰山下都有朝见时住宿的封地。命令诸侯各自在泰山下修建官邸。”
天子封禅泰山后,没有风雨灾害,方士们又说蓬莱等神山的神仙似乎可以寻到,于是武帝欣然期望能遇到神仙,就再次东行到海边眺望,希望能遇到蓬莱仙人。奉车都尉霍嬗突然得病,一天就死了。武帝于是离去,沿海北上,到达碣石,从辽西巡行,经过北部边境到达九原。五月,返回甘泉宫。主管官员说宝鼎出现那年年号定为元鼎(前116年),今年封禅年号定为元封元年(前110年)。
这年秋天,有彗星出现在东井宿。十几天后,彗星出现在三台(三能)宿。望气的王朔说:“我观测到只有土星(填星)出现像瓜那么大,一顿饭工夫又隐去了。”主管官员都说:“陛下创建汉家封禅大典,上天用德星来报答您吧。”
第二年冬天,武帝在雍城郊祀五帝。返回后,拜祭并祝祷太一神。赞礼的祝词说:“德星光明广布,这是吉祥的征兆。寿星再次出现,光辉照耀远方。信星(土星)明显出现,皇帝恭敬地拜谢太祝的享献。”
这年春天(前109年),公孙卿说在东莱山见到神人,神人好像说“想见天子”。武帝于是驾临缑氏城,任命公孙卿为中大夫。于是到达东莱,停留了几天,没有见到神仙,只看见了巨人的脚印。又派遣数千方士寻求神怪采集灵芝仙药。这一年天旱。于是武帝出巡没有正当名义,就到万里沙(在山东)祈祷,经过泰山时再次祭祀。返回时到瓠子口(黄河决口处),亲自到河堤决口处视察,命令堵塞决口,停留两天,沉下祭品祭祀河神后离去。派两名大臣率领兵卒堵塞决口,疏浚两条河渠,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旧迹。
这时已经平定南越和东越,越人勇之就说“越人习俗信鬼,他们祭祀时都能见到鬼,常常有效验。从前东瓯王敬鬼,活到一百六十岁。后代怠慢鬼神,所以衰败”。于是命令越巫建立越式祠庙,只有祭台没有坛,也祭祀天神上帝百鬼,用鸡骨占卜。武帝相信了,越巫的祠庙和鸡卜从此开始采用。
公孙卿说:“仙人是可以见到的,但皇上去时常常匆忙,所以见不到。如今陛下可以建造楼观,像缑氏城那样,摆上干肉枣子,神仙应该是可以招来的。而且仙人喜好住在楼上。”于是武帝命令在长安建造蜚廉观和桂观,在甘泉宫建造益延寿观,派公孙卿手持符节设置供品等候神仙。又建造通天台,台下放置祭祀用具,准备招来神仙之类。于是甘泉宫增建了前殿,开始扩建各宫室。夏天,有灵芝草生在宫殿房内。武帝为堵塞黄河决口,兴建通天台,仿佛看到有神光显现,就下诏:“甘泉宫房中长出九茎灵芝,大赦天下,免除复作(轻罪犯人)的劳役。”
第二年(前108年),讨伐朝鲜。夏天,大旱。公孙卿说:“黄帝时举行封禅就天旱,是为了晒干封土三年。”武帝就下诏说:“天旱,意思是要晒干封土吧?命令天下尊崇祭祀灵星(主稼穑之神)。”
第二年(前107年),武帝到雍城郊祀,开通回中道,巡视回中。春天,到达鸣泽,从西河返回。
又过一年(前106年)冬天,武帝巡视南郡,到江陵后东行。登上灊县的天柱山举行祭祀,称为南岳。乘船顺长江而下,从寻阳出发到达枞阳,经过彭蠡泽(鄱阳湖),祭祀沿途的名山大川。北行到达琅邪,沿海而行。四月中,到达奉高增修封禅。
当初,武帝封禅泰山时,泰山东北麓古时有明堂遗址,地势险峻不宽敞。武帝想在奉高附近修建明堂,但不知道它的形制。济南人公带献上黄帝时代的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座殿,四面没有墙壁,用茅草盖顶,通水环绕宫墙,筑成复道,上面有楼,从西南方进入,命名为昆仑道,天子从这里进入,以礼拜祭祀上帝。于是武帝命令在奉高汶水旁建造明堂,形制如同公带所献的图样。到元封五年(前106年)增修封禅时,就在明堂上座祭祀太一神和五帝,让高皇帝(刘邦)的神主座放在对面。在下房祭祀后土神,用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进入,开始像郊祀一样在明堂礼拜祭祀。礼仪结束后,在堂下烧柴祭天。武帝又登上泰山,在泰山顶秘密举行祭祀。在泰山下祭祀五帝,各按方位排列,黄帝和赤帝并列,由主管官员陪祭。在山上点燃烽火,山下都举火响应。
此后二年(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十一月初一冬至),推算历法的人认为这天是历法起始点(本统)。天子亲自到泰山,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天在明堂祭祀上帝,没有增修封禅。赞礼的祝词说:“上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拜谢太一。”东行到海边,查问入海求仙和寻求神仙的方士,没有应验的,但武帝还是增派人员,希望能遇到神仙。
十一月乙酉(十一月二十二日),柏梁台发生火灾。十二月甲午朔(十二月初一),武帝亲自到高里山祭地,祭祀后土。亲临渤海,将要望祭蓬莱等仙山,希望能到达神仙的庭院。
武帝返回后,因为柏梁台火灾的缘故,在甘泉宫接受郡国的会计簿册。公孙卿说:“黄帝建成青灵台,十二天后被烧,黄帝就建造了明廷。明廷,就是甘泉宫。”方士们多说古代帝王有建都甘泉的。后来武帝又在甘泉宫朝会诸侯,并在甘泉宫建造诸侯官邸。越巫勇之就说:“越地习俗,发生火灾后,重新建屋必须比原来的更大,用以制服灾祸。”于是建造建章宫,设计为千门万户。前殿高度超过未央宫。它的东面是凤阙,高二十多丈。西面是唐中苑,有几十里宽的虎圈。北面挖了大池,池中的渐台高二十多丈,命名为太液池,池中有仿造的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仙山,还有龟鱼之类。南面有玉堂、璧门、大鸟之类的建筑。又建造神明台、井干楼,高达五十丈,车道互相连接。
夏天(前104年),汉朝更改历法,以正月为岁首,崇尚黄色,官名印章改为五个字(如丞相改大司徒),年号为太初元年。这一年,西征大宛。蝗灾大起。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人用方术诅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前103年),主管官员上报说雍城五畤没有煮熟的牲牢祭品,芳香之气不完备。于是命令祠官向五畤进献煮熟的牛犊祭品,毛色按五行相克的原则(如祭白帝用黑牲),用木偶马代替小马驹。只有五月尝驹祭(进献马驹)和皇帝亲自郊祀时才用真马驹。其他名山大川需要用马驹的,都用木偶马代替。皇帝经过时祭祀,才用真马驹。其他礼仪照旧。
第二年(前102年),武帝东巡海上,查考寻求神仙的情况,没有应验的。方士中有说“黄帝时建造了五城十二楼,在执期等候神人,命名为迎年”。武帝命令按他的方案建造,命名为明年。武帝亲自礼拜祭祀上帝。
公带说:“黄帝时虽然封禅泰山,但风后、封巨、岐伯等人要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与符瑞相合,然后才能长生不死。”武帝已经命令准备好祭祀用具,到了东泰山,看到东泰山矮小,与它的名声不相称,就命令祠官按礼仪祭祀,而不举行封禅。此后命令公带供奉祭祀等候神灵。夏天,武帝返回泰山,像元封五年一样举行封禅礼仪,并加祭石闾山。石闾山在泰山脚下南面,方士们多说这是仙人的居所,所以武帝亲自祭地。
此后五年(前98年),又到泰山增修封禅。返回时祭祀恒山。
当今天子(武帝)所兴建的祠庙,太一祠、后土祠,每三年亲自郊祀一次;创建了汉家封禅制度,每五年增修封禅一次。薄忌太一祠和三一祠、冥羊祠、马行祠、赤星祠(共五座),由祠官宽舒属下的祠官每年按时祭祀。总共六座祠庙(加上寿宫神君?),都由太祝主管。至于八神众神,明年祠、凡山祠以及其他名祠,皇帝经过时就祭祀,离开后就停止。方士们兴建的祠庙,由他们各自主持,本人死后就停止,祠官不再管。其他祠庙都照旧。当今皇帝封禅后,过了十二年回顾,已经遍祭五岳、四渎了。而方士们等候神仙,入海寻求蓬莱,终究没有应验。公孙卿等等候神仙的人,还用巨人的脚印来辩解,没有效果。武帝日益厌倦方士们的怪诞迂阔之言,但仍然笼络他们,不断绝关系,希望能遇到真正的神仙。从此以后,谈论神仙方术的人更多了,但其效果可想而知。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跟随皇帝巡行祭祀天地众神和名山大川并参与封禅。进入寿宫侍候皇帝听取神语,深入观察方士和祠官的用意,于是退而依次论述自古以来祭祀鬼神的情况,将其表里都展现出来。后世君子,可以从中阅览。至于祭祀时俎豆玉帛等祭品的详细规定,献酬的礼仪,则由主管官员保存。
摘自:《史记【公版】》 — [汉]司马迁,由原著翻译而来,仅作为读书学习记录使用,如有雷同或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